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Jying Chang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愛的集體退場:Eva Illouz《為什麼不愛了》

Jying Chang
·
·
我們不自覺地重複演繹愛的悖反,終至消極疏離;我們相信市場編織出來的神話,實際上卻是坐在破碎的童話書前暗自神傷。

當代愛的悖論。
我們越渴望愛,就越容易逃離愛。

個體看似更自由,卻同時更陷入人我疏離的困境難以掙脫。Eva Illouz 在《為什麼不愛了》中揭示了一個令人不安的事實:當代愛情正在被結構性的消極力量侵蝕。看似人人獨立自主自由戀愛,卻集體走往消費愛情的孤獨境地。

愛不再是一場命運式的召喚,而成為一種選擇、一筆投資、一場可隨時抽身的協議。

在消費邏輯滲透生活的此刻,情感也逐漸轉化為市場中的商品:標籤、分類、包裝、比較,最終成為一種可丟棄的選項。Illouz 將這種現象稱為「情感的消極結構」,它不來自個人道德墮落,而是制度與文化使然;當情感進入市場規則,人類千古以來歌頌之愛的本質即被悄然重新定義。


我想著重在兩個討論:一,消費資本主義下愛的悖論與消極結構。二,自我及情感商品化。

人類將對愛的希冀視為某種程度的自由許諾,也是深度連結。我們渴望在愛中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渴望與他人產生羈絆。理想愛情要求愛是自願且無條件的,同時期待它持續、穩定、給予承諾。

消費資本主義下看似擁有眾多自由選擇,打開交友軟體就走進琳瑯滿目的商店左滑右滑任君挑選。選擇來到史無前例的多元與自由,同時間與愛相悖的情感交流也交織出 Illouz 所謂的「消極結構」:情感可以自由選擇,但承諾卻需要放棄某種自由,因此我們自由進出愛情,產生雙向皆無責任的模式,形成「愛的懸置狀態」。於是當代愛情悖論誕生:越自由就越難深愛,越渴望愛卻越逃離愛,人們在親密關係中退場,留下萍水相逢的各種「奇遇」。

這樣的消極結構讓人感到焦慮、延遲承諾、拒絕被責任綁住,越來越多角化與扁平化發展的曖昧關係、消失、不明確分手、不再需要理由離開等等,個體視角上視為某種不順利的發展,但當俯拾皆是的經驗成為當代社會對情感經驗的共同語彙,那確實有必要用更宏觀的角度理解消極結構所形塑的情感世界。


再者,《為什麼不愛了》讓我同時感到共鳴與內省的是自我及情感商品化。當消極結構變成日常預設,下一步便是將情感完全轉譯成一套可供計算與選擇的市場語言。

我們是否意識到自己已經將經濟學用語放入情感世界中?

我們談論愛的語言,卻用市場邏輯處理親密。市場、成本、潛力股等等,在情感世界中做出的決策逐漸轉變為消費決策,例如交友App的機制(匹配的條件)、社群媒體演算法篩選、列出「理想對象」的條件清單,將彼此都物化成條件而忽視個體性,形成算計情感成本與市場匹配的複雜算式,愛於是成為一種機會成本與價值估算,而沒有人想成為待價而沽的「滯銷商品」。

在人類演化過程當中,確實針對擇偶有一套利己性的標準,擇偶標準意味著我們該如何把優秀基因傳承下去,而隨著人類社會愈趨頻密與複雜,擇偶標準也隨著社會集體觀念產生變化。看似合理,但是擺在消費資本主義下卻有著危險的語境。

隨著演算法的集體美學扁平化與親密關係商品化,我們都不自主地將個人更加激烈的物化,以女性角度而言,各式消費廣告不論在如何包裝成「愛自己」(彷彿在某罐粉底或穿上某件牛仔褲你就可以「找到自己」),最終我們觀看自己變成可以被意欲與渴望的(或是所謂「自己喜歡」的樣子)標準都大幅度的被是否可以在情感市場中找到潛在買主有關。

我們將自己物化,不論性別都在遊戲中無法脫身,只是女性乘載著男性凝視而往往成為更無聲的受害者,或是內化男性凝視,成為情感世界中性別權力結構不平等的加害者。


綜觀以上兩點,當代愛的消極結構,以及親密關係商品化與個人自我物化,結合起來我們面對的就是愛的悖論,渴望終結疏離但卻對承諾焦慮以及逃避式親密的輪迴。

我們將擇偶與親密關係視為個體自由極大化的自助餐,卻失去處理親密關係中矛盾與衝突產生的能力,於是愈發消極孤獨,這時候令人皺眉的毒雞湯搖身一變成爲市場霸權,鼓勵人們停止深度思考與一昧正面「找到自己」的反智價值體系。


我想在最後提出,各式網路上的情感大師,將愛與擇偶條件視為一種去個體化的工業「製造」過程令我感到心驚,這些大師們皆共同吹捧過去性別架構下的重新穩固,女性必然表現出所謂「女神風範」,男性需要成為「紳士典範」。將性別框架與偏見重新強制套入在個體中,操練消費市場的語言,成為這樣的男性/女性,你才是可以被欲求的商品。這些大師與消費社會中的演算法卻讓我們倒退走,走回一個極度父權與內化男性凝視的後歷史。


人類不可免的需要親密關係,不需要的世界只存在於反烏托邦小說中。

現實中的人們依然身負重傷的披荊斬棘或迷失茫然,以公約數來說,我們大致都願意相信愛的親密至高性與深層羈絆帶來的身心完整。但是我們不自覺地重複演繹愛的悖反,終至消極疏離,我們相信市場編織出來的神話,實際上卻是坐在破碎的童話書前暗自神傷。

我依然相信值得期待的愛情,只是不在演算法揭示的廢墟中,不在左滑又滑俏皮開場的對話框裡;而是在當我真正凝視一個人的眼睛,聆聽彼此的故事,邀請彼此心智上的靠近,相信羈絆連結的可能,於我而言,才是真正的親密。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