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背圖》第55象:定遠級鐵甲艦、丁汝昌自盡(甲午戰敗),慈禧有臣眾,光緒帝免於廢黜、亦非末帝。
進入正文前的小説明:
1,個人當推理遊戲在玩,但是人都會有盲點和限制,推理或有疏漏或錯誤。
2,有興趣《推背圖》的推友大可一起合理質疑、動手查資料、動腦玩推理。
3,若不喜內容,可以選擇按鍵離開本頁面,不需要還生氣動怒當噴火龍喔。
4,雖然數度試著精簡,但整個推理內容含資料,文章只有長和更長的差別。
————————————————————————————————————————
第五五象 戊午 ䷄ 乾下坎上 需
讖曰:懼則生戒,無遠勿屆。水邊有女,對日自拜。
頌曰:覬覦神器終無用,翼翼小心有臣眾。轉危為安見節義,未必河山是我送。

【讖】
一,懼則生戒,無遠勿屆
戒:防備;警戒。如:戒備、警戒。
屆:至、到。如:屆時、屆期。
(一)是什麼令人心生畏懼和警戒?
推測是清朝北洋水師所擁有的二艘「定遠級鐵甲艦」,定遠級一號艦名為「定遠號」,定遠級二號艦名為「鎮遠號」。
(二)維基:定遠級戰艦
「定遠級戰艦是清廷委託德國普魯士伏爾鏗造船廠製造的7000噸級的鐵甲艦。定遠級鐵甲艦有兩艘,分別為定遠及鎮遠,二艦於1885年開始服役,成為清朝北洋水師的主力戰艦,而定遠則同時為艦隊旗艦。排水量7000噸的定遠與姊妹船鎮遠是中國海軍史上唯有的兩艘戰列艦,裝甲厚12至14英寸(305~356公釐),主要武裝為2座305公釐(12英寸)口徑的雙聯主砲(共四門)。定遠、鎮遠二艦不但是北洋水師的主力艦,服役時更是當時遠東最大型的軍艦。此記錄直至甲午戰爭之後日本富士號戰艦出現。兩艦為甲午戰爭初期的黃海海戰內大日本帝國海軍集中打擊的對象,二艦中彈極多,但是因為其鐵甲堅固而只受一般破損,俱未失去戰鬥力。後來北洋水師退入威海衞以自保,定遠被突入港內的日軍魚雷艇擊中,被迫擱淺。最後被陸上由日軍佔領的砲台擊中後自沉。而鎮遠則因為觸礁受損,最後投降編入大日本帝國海軍。」
(三)「懼則生戒,無遠勿屆」的意思
日本見到中國北洋水師所擁有的二艘「定遠級鐵甲艦」,驚懼於中國海軍的強大,心生警戒,若是日本不具有能克勝「定遠級鐵甲艦」的軍力就遑論要踏上中國的土地上去。
————————————————————————————————————————
二,相關歷史
(一)明治維新後的日本
在日本幕末(幕府統治的末期),「日本遭受美國的叩關示威,被迫簽訂《神奈川條約》(1854年),開放國門,逐步進入全球貿易體系。外部的武力威脅動搖了幕府統治的根基,國內尊王攘夷勢力崛起,並在一系列政治、軍事鬥爭後推翻了幕府。1867年,明治天皇即位並掌控了實權。1868年,日本發動『明治維新』,實施一系列西化改革,涵蓋經濟、政治、軍事、教育等領域。經過二十餘年的發展,日本國力大增,軍事實力迅速擴張。然而,作為島國的日本資源有限,領土擴張成為其謀求大國地位的重要路徑。地理上最接近日本的中國大陸、朝鮮半島、琉球群島、台灣、庫頁島及俄國遠東地區等隨之進入日本的視線,『征韓論』等思潮逐漸開始發揮影響。」(維基:甲午戰爭-歷史背景)
(二)日本十年擴軍計劃
「1885年,日本政府制定十年擴軍計劃,加快對朝鮮的滲透,同時積極備戰。1886年,清朝北洋水師艦隊到日本長崎軍港保養,期間因士兵與日本警察發生衝突,引發『長崎事件』,激起日本國內反華情緒。此事件促使日本加速海軍建設,特別是針對北洋水師旗艦『定遠』、『鎮遠』級鐵甲艦。」(維基:甲午戰爭-歷史背景)
「為了對付北洋水師的重型鐵甲艦,日本高薪聘請法國海軍部的白勞易擔任日本海軍省顧問、海軍工廠總監督官,專門負責建造在火力和速度上足以對付『鎮遠』和『定遠』的『三景艦』(松島、嚴島、橋立),同時重金向英國阿姆斯特朗兵工廠訂購快速巡洋艦。依據藤村道生在《日清戰爭》中的記述,日本海軍為了彌補大炮的不足,建造小型快速的巡洋艦,並安裝剛剛可以應用的小型速射炮。這種小型速射炮雖然是12公分至15公分粗細的中口徑炮,但其發射速度卻為原來大炮的8倍,在同一時間內發射出大量炮彈⋯⋯。較之中方,日軍的決策者認識到速射炮將成為擊傷敵艦、擊殺敵艦官兵的主力艦炮,並將其大量裝備於日本海軍的艦船上,這一戰略預判在隨後的海戰中得到豐厚的回報。」(維基:甲午戰爭-戰前分析)
(三)北洋水師的停滯
「1891年以後,北洋海軍未能新增一炮一艦。時為海軍技術突飛猛進之時,至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時北洋艦隊已多年未置新艦,不少舊艦又過量使用,部份應進行之改造工程如更換新式火炮亦未能施行。原有的戰艦已開始落伍,無論航速、射速皆落後於日本。」(維基:北洋水師)
(四)甲午戰爭與馬關條約
原本是「無遠勿屆」,而此時日本已經有對付「鎮遠」和「定遠」的軍艦火力了。
原本是「懼則生戒」,而此時日本已經做足準備,無所畏懼而躍躍欲試了。
於是在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甲午年)中日之間爆發甲午戰爭。
1,甲午戰爭的開始與結束
「甲午戰爭始於1894年7月25日的豐島海戰,7月29日成歡之戰,至8月1日清朝對日本宣戰和日本明治天皇發布宣戰詔書,至1895年4月17日以簽署《馬關條約》而告結束,持續近9個月。」(維基:甲午戰爭-戰爭過程)
2,《馬關條約》
1895年4月17日,中日簽訂《馬關條約》,主要內容有:(維基:馬關條約 、甲午戰爭)
(1)中國確認朝鮮國為獨立自主國家,放棄對朝鮮的宗主權。
(2)中國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以及澎湖群島給日本。
(3)中國向日本賠款白銀兩億兩。
(4)中國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等口岸,及認可日本最惠國待遇。允許日本人在中國通商口岸設立領事館和工廠及輸入各種機器。
3,《馬關條約》衍生的三國干涉還遼
「由於日本對遼東半島的索求與俄國在此地的擴張計劃有所衝突,俄國便聯合同樣對華存有利益圖謀的法國和德國向日本施加了外交和軍事上的壓力,致使日本放棄了占領的遼東半島。日本趁機又向清朝勒索了三千萬兩白銀的『贖遼費』。此事件在歷史上稱之為『三國干涉還遼』。⋯⋯1896年,俄國以迫日還遼有功,與清政府簽署《中俄密約》。後來,密約洩露,列強爭相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租界與租借地。俄國在1898年租下旅順與大連兩港口;德國強占並租借膠州灣;法國則租借廣州灣。」「三國干涉還遼事件也開啟了西方諸國瓜分中國之端。」(維基:甲午戰爭-結果與影響)
————————————————————————————————————————
三,水邊有女,對日自拜
(一)水邊有女:水+女 = 汝。
(二)對日自拜
1,猶如望著水中倒影,日拜日 = 昌。(解法之一)
2,自拜:(解法之二)
一般祭拜的對象除了神明之外,就是先人、祖先,也就是已死之人。推測「自拜」還有這層意涵:已經決意尋死之人,行前先給自己上香祭拜,「自拜」有將要送自己上路的意味。
(三)結論:「水邊有女,對日自拜」 = 「汝昌自盡」。
(四)歷史:關於汝昌與汝昌自盡
1,丁汝昌 ,1888年,北洋水師正式建軍,丁汝昌出任北洋水師提督。(水師提督,於現代兵制上相當於艦隊司令。)
2,1895年2月12日,丁汝昌在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前,拒絕投降日軍而自盡。
————————————————————————————————————————
【頌】
一,覬覦神器終無用
覬覦:希望得到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懷有逾越、非分之想。
神器:「國家統治權力的象徵之物,例如九鼎、勢劍、權杖、皇冠、龍椅、玉璽等。⋯⋯ 在一些語境中也可以直接理解為國家的統治權,如⋯⋯ 盜我神器⋯⋯ 窺竊神器⋯⋯。」(維基:神器)
(一)相關歷史:戊戌變法、戊戌政變
—— 戊戌變法 ——
又名戊戌維新、百日維新,是發生於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裡的短暫政治改革運動。從光緒頒布「明定國是詔」表明變革決心起,到慈禧發動政變結束變法止,歷時103天。
1,起因:
甲午戰爭的失敗和馬關條約的簽訂,促使中國的知識分子強烈要求清廷務必要進行全面性的改革維新,以圖自強。
2,開始到失敗:
「變法最初由慈禧太后默許、光緒皇帝主導,深入經濟、軍事、政治及官僚制度等多個層面,目的是使中國走上君主立憲的道路。然而後期改革過於激烈,加上光緒皇帝有意通過維新派奪回權力,且有維新派首領康有為建議將慈禧太后囚禁、暗殺等傳聞,加上以慈禧為首的清朝當權保守勢力擔心變法中的計劃最終會導致中國被日本和英國瓜分,步上朝鮮乙未事變的後塵,因而發動了戊戌政變,戊戌變法僅經歷了103日就告終。」 (維基:戊戌變法)
—— 戊戌政變 ——
戊戌政變發生於1898年9月21日,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勢力向以光緒皇帝為首的維新派勢力發動政變。
1,政變發動:
「9月21日(八月初六)凌晨,慈禧太后臨朝,宣佈戒嚴,火車停駛,率衛隊軟禁光緒帝於中南海涵元殿,廢除新政,搜捕維新黨人,然後下詔慈禧訓政。」(維基:戊戌變法)
2,政變的結果:
(1)戊戌變法宣告失敗。「所有新政,除京師大學堂外,一律都被廢止。」
(2)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勢力重新掌權,慈禧太后宣布訓政,軟禁光緒帝。
(3)參與戊戌變法的重要人物之遭遇:光緒帝被慈禧太后幽禁在三面環水的南海瀛台。康有為和梁啟超則輾轉逃亡國外。被稱為「戊戌六君子」的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等六人被處死。
(二)「覬覦神器終無用」解
光緒帝希冀能(透過戊戌變法)掌握國家的實質統治權,但大權終究還是在慈禧手上牢牢把持,光緒的意圖終告失敗。
————————————————————————————————————————
二,翼翼小心有臣眾
翼翼(小心):恭敬謹慎的樣子。
翼:1. 翅膀。2. 掩蔽、保護。3. 輔佐。
(一)「翼翼小心有臣眾」的主詞(人物)是誰?
某人(光緒帝)覬覦神器終無用,因為「翼翼小心」此人有臣眾的支持。
這一象完全是歷史,解到這裡,是誰有臣眾的支持,也已知為慈禧,但「翼翼小心」四個字是如何拆解出慈禧這號人物呢?好奇!
(二)嘗試分析「翼翼小心」四個字
1,「小心」,指「小(的)心」。亦即「心」在該字所佔的比例要小於1/2(不包括1/2)。
2,「翼」,有置於羽翼之下掩蔽、保護之意。亦即「小心」的上方有掩蔽物,「小心」不居於該字的上方。
3,「翼翼小心」是將「小心」二字都放在羽翼之下,「小心」兩字被掩護在兩翼之下。
4,「慈禧」二字符合上述「翼翼小心」的線索嗎?
(1)「慈」:有「小(的)心」,「心」所佔比例小於1/2,且「心」的上方有掩蔽物。(符合)。
(2)「禧」:「示」部,「小」居於「二」之下,「小」的上方有掩蔽物。(符合)
得證「慈禧」二字都符合「翼翼小心」的解法。
(三)慈禧的封號:蘭貴人→懿嬪→懿妃→懿貴妃→聖母皇太后→太皇太后。
慈禧是咸豐帝的後宮嬪妃,是同治帝的生母。懿嬪生下咸豐帝的第一子載淳(日後的同治帝),晉封為懿妃。「懿」也有「小(的)心」,且懿與翼音也相同,但要從「翼翼小心」直接猜到「懿」,似乎並不太可能,這個只能算是添加樂趣的小花邊吧。
(四)若是在未知時,從「翼翼小心」的解法能推出多少可能的字?
1,字典「部首心」有352個字,排除條件不合(「心」比例未小於1/2、「心」上方無掩蔽物),以及不太可能拿來當名字的字(譬如急、怠、恚⋯⋯),大致上還有:慈、慧、感、意、愚、愈、慰、憙、憨、憩、憲、懋、懇、懿、戀。
2,埋在羽翼之下的「小」:
(1)「部首示」的字有72個,適合拿來當名字的字約有:禧、示、礽、祁、祝、祚、祐、祥、祿、祺、福、禔、禎、禕、禛、禩、禮、禳。
(2)其它找到的字還有:景、京、系、原、齋。
3,小結論:若在未知時,大概只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觀察可能的人物,逐步地收斂名單、鎖定。
————————————————————————————————————————
三,轉危為安見節義
(一)「轉危為安見節義」的二種解讀
1,因為有義之士的勇敢(向清廷政府表態、抗議),(光緒帝)才得以轉危為安。
2,(光緒帝)要轉危為安,見於(需待)「章節:『義』」之後?
(二)相關歷史:己亥建儲、義和團之亂
—— 己亥建儲 ——
戊戌政變後,光緒帝被幽禁,慈禧宣布訓政。「守舊派大臣恐光緒帝怨於將來,紛紛慫恿慈禧太后廢掉光緒帝,再加上康有為逃亡海外後,宣稱握有光緒帝密詔,使慈禧太后的訓政受各界質疑,因此動了廢掉光緒帝的念頭但議論未決。各國公使聽聞消息後,於元旦入覲詰問理由。慈禧太后恐引起列強干涉,為測試列強態度,遂依榮祿建議,⋯⋯以光緒帝名義頒詔,⋯⋯(立)15歲的溥儁為大阿哥,史稱己亥建儲。」(維基:戊戌變法)
1,己亥建儲:「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900年1月24日),清廷以光緒帝名義頒詔,稱其不能誕育子嗣,所以過繼溥儁為同治帝子,「以綿統緒」。同日,對內閣下旨,稱庚子年正月初一日(1900年1月31日)將由溥儁代表皇帝,祭祀大高殿、奉先殿、壽皇殿三處。」(維基:己亥建儲)
立大阿哥為嗣和代為祭天、祭祖的兩道詔書一出,隨即令天下譁然,認為這代表有廢黜光緒帝的可能性 。
2,國內人士與外國公使表態反對立儲(廢帝)
(1)1900年1月27日由上海電報局總辦經元善串聯章太炎、蔡元培、黃炎培⋯⋯等上海社會名流1231人,以上海電報總辦的名義,向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發出電報奏疏以諫阻廢黜光緒皇帝,同時發表《布告各省公啟》,邀集各方共同力爭。經元善等人此舉鼓動了海內外華人熱烈響應,海內外各地接連向北京總理衙門發電,以阻止立儲(廢帝)。
(2)外國列強的態度:
「各國公使認為立儲事件影響中國形勢穩定,隨之提出警告,拒絕入賀。」(維基:戊戌變法)
—— 義和團之亂 ——
1,「對慈禧太后而言,發動戊戌政變後,大多參與戊戌變法的官員被殺,只有領導人康有為、梁啟超經由列強的協助逃往國外,並在海外宣稱握有光緒皇帝的密詔;再加上各國公使反對慈禧太后廢除光緒皇帝的皇位,助長了慈禧太后與守舊派大臣對西人的仇視,在後來決定利用義和團運動。」「慈禧⋯⋯欲利用義和團作為排除外國勢力的工具,便召義和團民入京,稱之為『義民』。」(維基:義和團運動)
2,1900年(庚子年)「進入6月之後,義和團拆毀鐵路、焚燒車站、攻擊教堂、殺死基督徒、威脅在華外國人生命安全,局勢越來越危急。張之洞、劉坤一及其他主和派大臣頻繁提醒,一味姑息拳民不加剿滅必然導致列強以保護傳教士為由出兵中國。雖然慈禧太后也知道不剿辦義和團意味著嚴重的國際介入,但她仍堅持之前對義和團的懷柔政策。」(維基:義和團運動)
—— 6月7日慈禧縱容義和團進入北京。
—— 6月21日發布《宣戰詔書》號召全體軍民對抗列強。
—— 8月15日八國聯軍攻佔北京,慈禧挾光緒帝逃往陝西西安,清廷戰敗。
—— 1901年簽署《辛丑條約》。
3,戰敗後慈禧太后打消了廢黜光緒帝的念頭。關於大阿哥溥儁,「八國聯軍之役後,慈禧太后以其父載漪『縱容義和團、獲罪祖宗』,溥儁因父獲罪不宜過繼為皇子,宣佈廢除溥儁大阿哥之位。」(維基:溥儁)
(三)「轉危為安見節義」的意涵
1,有義之士(社會賢達與各國公使)站出來發聲反對立儲(廢帝),光緒帝才得以(從被廢黜或被病死中)轉危為安。
2,列強反對廢黜光緒帝,使得慈禧對西人更添憤恨,最終決定利用義和團來排外,此舉導致八國聯軍之役;戰敗後慈禧才完全打消廢帝的念頭,並廢除溥儁大阿哥之位。
————————————————————————————————————————
四,未必河山是我送
(一)義和團運動的代價
1,《辛丑條約》裡規定:中國共付各國賠償金四億五千萬兩銀,分三十九年付清,每年利息為四厘,由中國的關稅和鹽稅來償付。大沽炮台以及北京到天津之間的炮台一律拆毀。外國可以在北京至山海關之間駐紮軍隊。(維基:辛丑條約)
2,「慈禧太后發佈宣戰詔書後,⋯⋯東南各省違抗『與列強開戰、支持義和團』的命令,私下和列強達成了和平協議。東南各省督撫自行宣布中立,從此清中央政府權威低落。」(維基:八國聯軍-影響)
3,「這場事件也使中國的立憲派和國人看清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因而紛紛支持反清的革命運動。」(維基:辛丑條約)
義和團運動加速大清的滅亡。
(二)光緒帝崩(被病死)
1,「1908年11月14日(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緒帝駕崩於瀛台,早慈禧一日,享年37歲。清代官方文獻和宮廷檔案記載光緒帝為病故。但光緒帝在慈禧崩駕前一日晏駕,時間過於巧合,外界對其死因歷來有諸多揣測。⋯⋯直到2008年對清西陵光緒帝遺體的頭髮、遺骨、衣服及墓內外環境樣品進行檢測分析後,證實光緒帝是砒霜中毒死亡。」 (維基:光緒帝)
2,1908年11月14日光緒帝駕崩之日,病重的慈禧太后立時擁立時年2歲9個月大的醇親王長子溥儀繼承大統,並兼祧同治帝與光緒帝;隨後並令溥儀生父載灃為監國攝政王,與光緒帝皇后葉赫那拉氏(即隆裕太后)共同輔政;慈禧太后於翌日1908年 11月15日崩。
(三)大清亡國
1,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辛亥年),革命黨人士於武昌起義成功,中國多數省份紛紛響應革命,宣布脫離清廷而獨立,大清已盡失民心,局勢難以挽回。
2,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革命黨人和宣告獨立的各省代表於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3,大清亡國:1912年2月12日(宣統三年十二月廿五),隆裕太后頒布《宣統帝退位詔書》,結束大清入主中原以來268年的統治,宣統帝(溥儀)成為大清國的最後一位皇帝。
(四)「未必河山是我送」的意涵
1,(未被病死前)在接連的折騰之下,光緒帝已經可以預見在不遠的未來大清將迎來亡國的結局。
2,(已知必死前)光緒帝崩逝之日,大清國還存在著,此時光緒帝十分確定自己不會是亡國之君。
————————————————————————————————————————
【卦象:水天需】
一,需:本義為等待。指遇雨無法前進,等待雨停之意。
二,《雜卦》:「需,不進也。」 《彖傳》:「需,須也,險在前也。」
需卦卦象:(易學網-需卦)
1,「卦象上水險下剛健,君子雖剛健而有能力,但卻有坎險阻隔,而無法前進,為龍困淺灘,等待時機之象。又坎為溝瀆,若要強行渡過,則溝瀆成困難險阻。」
2,「龍困淺灘,等待時機,不宜即刻前進。」
三,推測:大約是用需卦表示光緒帝之龍困淺灘,政途阻挫,難以前進,需等待,強行則有險有難。
————————————————————————————————————————
【看圖畫,腦洞大開】
一,將傾之樹、四顆果實(石榴?)
將傾之樹,代表大清國末期國勢。
從上而下結著像是石榴的果子四顆,代表大清末期四位皇帝的傳承:咸豐—同治—光緒—宣統。
(一)最上方靠在一起的兩顆石榴是咸豐與同治,兩人為父子關係。
(二)最末第二顆似乎有標記符號的石榴係本象的主角光緒帝,光緒帝不是最後一顆石榴,不是末帝。
(三)最後一顆石榴 = 末帝 = 宣統帝溥儀。
————————————————————————————————————————
*註一:清末四位皇帝簡介
1,咸豐帝(奕詝ㄓㄨˇ)
二十歲即帝位,三十歲駕崩。慈禧即為咸豐帝後宮嬪妃。
「咸豐帝是清朝及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掌握實際統治權的皇帝」,「其在位期間,清朝國勢衰微,社會矛盾激化爆發,內有太平天國運動、黃河決口等民變災殃,外有第二次鴉片戰爭等禍患,時局動盪艱困,令執掌國家的咸豐帝心力交瘁、萬念俱灰。1861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咸豐帝倉皇北逃,最終駕崩於承德避暑山莊煙波致爽殿,終年三十歲。」(維基:咸豐帝)
2,同治帝(載淳)
六歲即帝位,由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十八歲親政,十九歲病逝。
載淳為咸豐帝與慈禧所生長子,也是咸豐帝唯一存活的兒子。
「同治帝在位期間,清朝剿滅了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運動,列強入侵等外患也相對較少,是清朝晚期比較穩定的發展階段。」 (維基:同治帝)
3,光緒帝(載湉)
四歲即帝位,三十七歲駕崩(早慈禧一日駕崩)。
「中國最後一位有正式諡號及正式廟號的皇帝。」
光緒帝是同治帝的堂弟(同為道光之孫)兼表弟(是慈禧的親外甥)。
「在位初年由慈安太后及慈禧太后兩宮聽政,後慈安太后病逝,由慈禧太后獨自繼續攝政,後來獲得親政機會,但終其一生大權依然掌握於慈禧太后身上,並沒有實權。」(維基:光緒帝、戊戌變法)
4,宣統帝(溥儀)
為清朝末帝,也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位皇帝。
溥儀是光緒帝的弟弟(同父異母)醇親王載灃的兒子,兩人為叔姪關係。
三歲即帝位(慈禧臨終前所立),六歲時由隆裕太后代為宣告退位,在位時間共3年89天。(維基:溥儀)
————————————————————————————————————————
*註二:義和團
1,義和團,原名義和拳,是一個主要活動於山東省和直隸省,帶有宗教性質的民間秘密組織(非法結社),性質上是清廷所要圍剿的對象,(如果沒有共同的外敵的話)。
2,英法聯軍之役戰敗後所簽署的《天津條約》,使得傳教士得以深入內地傳教,(原本只在通商口岸),中國基督教徒遂日益增加。傳教士在中國享有治外法權,並不受清政府的管轄,而是由該國領事館的領事負責其本國公民的民事和刑事處理權(領事裁判權),「最初目的為保護西方宣教士人身安全,但教會將用途擴大,受治外法權保護的宣教士在地方衝突中保護中國基督徒,中國基督徒亦藉此獲得特權。」(維基:教案-宗教)
於是一旦某些教民與當地居民發生衝突時,教士偏袒教民,地方官礙於傳教士的治外法權經常採取息事寧人的態度,不能公平處理,造成當地民眾的反感。再者,信仰改變後,基督徒不再參與傳統的祭祖儀式和民間信仰活動,也導致許多傳統人士對基督徒產生不滿、批評與不諒解。
3,中國接連的戰敗、喪權的條約、列強強行劃分在中國的勢力範圍,以及對教會和基督徒的不滿,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促使義和團把反對教會和基督徒當成組織活動的目標,並提出「扶清滅洋」的口號,義和團除了藉由民眾恐外與迷信的心理散播對西人不實的謠言,也逐步地擴大對教會、教士和教徒的攻擊。
4,針對義和團攻擊教會、教士和教徒的行為,即便外國公使們聯合向清廷提起嚴正的抗議和警告,清廷也並無真意圍剿,守舊派官員和最急切的(儲君)溥儁家族咸認為拳民(的排外)可用,而慈禧原本態度反覆,到最後下決定啟用義和團排外,於是有了義和團之亂與八國聯軍之役。
————————————————————————————————————————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