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焦慮,是一種隱形壓力
你不是因為完美而有價值, 而是因為你願意面對問題、願意為人著想、願意修正與改善。
客戶、同事、家人記住的,不是你「是否從沒犯錯」,
而是你在關鍵時刻「願意挺身而出」的樣子。
你是否也是那種——
一出事就先問:「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
就算問題不全是你的,你還是會反省:「當初是不是我哪裡沒想到?」
當事情影響到團隊或客戶時,
你會感到極度焦慮,甚至擔心:
「是不是我害團隊丟案子?」
「我是不是該負全責?」
這樣的「責任焦慮」,不是壞事,
它來自於你對工作的在乎、對關係的珍惜、以及你內心的良善。
但若不調整,它會變成一種讓人內耗、過度擔憂未來的壓力模式。
最近我收到一則主管拜訪客戶的會議紀錄。
當中提到,客戶有些微的不滿,關於我們某些設備不足。
那瞬間,我的第一反應竟是:「是不是我當初哪裡做錯了?」
明明並不是我直接發言的內容,也不是我下的決策,
但我卻瞬間把責任全往自己身上扛。
深入觀察後,我發現——
我心裡最深的擔憂是:「如果客戶不再信任我們怎麼辦?」
「會不會這案子就沒了?接著我沒了工作、沒了收入,家裡也會受影響?」
但我的內在也有個聲音在提醒我:
「你已經盡力處理了,不需要擔心未來還沒發生的事。」
「你不需要一直遷就所有人,上天自有安排。」
「客戶對你的信任,來自你處理事情的方式,不是零失誤。」
🎯 這次事件,我也學到一個非常關鍵的觀念:
分類責任。
📍什麼是我的?
我可以控制的部分,如:我怎麼回應、怎麼協調、怎麼補救。
📍什麼不是我的?
他人的決策、客戶的情緒、團隊的溝通方式。
學著把心力集中在「可控制」與「可影響」的圈圈,
其他的,就放下、放手。
我也重新告訴自己一件事:
就算事情不完美,我仍然值得被信任。
這是我經過這事件最深的體會。
如果你也常為責任而焦慮、常對自己太嚴苛,
希望你也能給自己一點空間,
因為,你真的已經做得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