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同志性健康知識,你知道多少?

撰文:Eunice
文字編輯:Cindy、Jinner、Mo
無論是大眾媒體抑或學術研究,女性的身體構造與女女之間的性行為始終較少被關注、探索及書寫。當談及女同志的性健康時,公眾往往忽視其感染風險,女同志自身亦可能因缺乏相關資訊而忽略篩檢和防護。這種忽略也反映在數據上 —— 在香港大學學術庫,我們找到一項2010年的研究,顯示香港只有13.8%的女同志曾做過子宮頸癌柏氏抹片檢查,而同一年衛生署*統計,香港整體女性的檢查率達63.3%。更值得留意的是,在該研究後,筆者更難以在網上找到任何與香港女同志相關的性健康數據,學術研究亦顯著減少。(*本文撰寫期間,衛生署網頁已改版,公眾已無法瀏覽早前紀錄的檢查率數據,只可參考多年前零星研究在國際學術出版刊物上留下的紀錄。)
這個發現除了顯示女同志的子宮頸健康長期被忽視,亦可能是由於官方數據未有按性傾向分類,以及各研究標準不一,難以持續追蹤和比較數據,令女同志性健康問題難以被看見。無論如何,當社會對女同志的健康缺乏關注,個人亦難以在這樣的資訊環境下意識到自身風險。那到底女性之間的性行為存在哪些感染風險?又該如何預防和處理?我們整理了不同學術研究與醫療機構的建議,希望能提升社群以至整個社會對女同志健康的關注和支援。

女同志不與男人發生性行為,就不會感染HPV?
HPV,即是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會透過性接觸、皮膚接觸和黏膜接觸傳播。女性與女性之間的性行為,也有可能因共用性玩具或直接的皮膚黏膜接觸,而傳播HPV。另外,即使是沒有插入式的性行為,像是口交、指交或生殖器互相摩擦,也存在傳播的風險。
其實HPV也沒那麼可怕,在美國,女性一生中感染該病毒的機率超過 80%(男性一生中感染病毒的機率超過90%)。大多數HPV感染都是無症狀且能在數月內自行消退,尤其是免疫系統健康的人。只有少數高危型HPV病毒(如HPV 16和 HPV18)會導致如子宮頸癌、肛門癌、口咽癌等的癌症風險。不過,除了癌症風險,生殖器官濕疣 (俗稱椰菜花)亦是由HPV所致。女同志進行性行為都需要注意衛生和安全。

打了HPV疫苗,就100%安全?
目前市面上的HPV疫苗,起碼能預防約七成的子宮頸癌(最新的九價疫苗更可減低九成子宮頸癌發病率),被稱為第一種能夠預防癌症的疫苗。不過,疫苗暫時未能百分百預防子宮頸癌,剩下的風險應如何預防?定期的子宮頸抹片篩檢因此很重要。早期篩檢和治療不僅能減少疾病傳播,還能預防由HPV等病毒引發的嚴重併發症。若發現癌症或其他異常,可以及早治療。

性交後排尿痛、外陰道痕癢、生皰疹,女同志也有這些困擾嗎?
手指、舌頭、玩具,是女同志性愛三寶,原來也是病原體感染的主要途徑。性交後令人困擾的尿道炎、陰道炎、生殖器疱疹,都可以透過改善這三種途徑的衛生狀況,繼而減低風險。
手指甲下、玩具可能潛藏各種細菌和病原體,例如酵母菌(如白色念珠菌)就是手指甲下最常見的一種真菌類,也是導致陰道炎的常見病源。
除了指交,口交也是傳播病菌的重要途徑。生殖器疱疹(genital herpes)可以經皮膚接觸、口交傳播。患者感染初期可能會有頭痛、發燒等類似感冒病徵,部分人下體會長疼痛水疱,但亦有人完全無症狀。生殖器疱疹無法根治,患者只可以用藥緩解病徵。有趣的是,唇瘡(cold sores)由另一類型疱疹病毒引起,雖不是性病,但也可通過口交傳染。

保持個人及玩具清潔,就毋需用「套」?
經常修剪指甲、性行為前後澈底洗手、保持玩具清潔的確可以降低感染HPV、婦科疾病、性傳染疾病如生殖器皰疹等風險。除此之外,用「套」仍然是一個好方法。市面上的指險套已經有不同長度以及厚度選擇,部分產品甚至有不同紋路款式。除了手部衛生,口腔衛生亦有解。現時的口交膜片,除了可以預防疾病保持衛生,還有雲呢拿、提子等多種口味可以選擇。不用擔心疾病風險,用得開心又放心。

醫療機構怎樣才稱得上女同志友善?
除了日常做好清潔和防護,篩檢亦有助提升女同志的性健康。然而,若醫生缺乏性/別敏感度,忽視女同志之間的性行為風險,甚或歧視非異性戀群體,可能延誤發現病人健康問題。事實上,有研究顯示,性/別小眾友善的醫療機構能增加女同志定期進行篩檢的意願。
醫療提供者應接受多元性/別培訓,確保不會因病人的性傾向而影響診斷與治療。針對女同志來說,醫護人員不應根據病人的性別認同假設其性伴侶的性別,亦注意不要高估或低估女女之間性行為性傳染病的風險。多認識女同志性健康的需要,從而提供適合女同志的健康教育和預防建議,特別是針對HPV和性傳染病的檢查、疫苗接種建議及心理健康支持等等。
另一方面,醫療提供者若能理解性/別小眾健康需求,並使用共融語言,尊重病人的性別認同與稱謂,定能讓更多人放心地接受檢查與治療。在候診室和檢查室等不同區域設置性/別小眾友善標誌和放置性/別小眾友善資源,亦有助於提升性/別小眾的醫療體驗。

個人與醫療以外,政府也需要配合
如文章開首所說的,當我在為這篇文章做功課時,要在一般媒體中找到認真討論女同志健康的資訊,很難。若用Google Scholar找尋相關的研究資料,「女同志」總是被混雜在LGBTQ+這一標籤中,而能夠兼顧香港醫療環境和女同志性健康的研究,幾乎是個位數。我們需要更多數據,幫助每個人意識到即使是女同志,也同樣有獨特的健康需求。
多數研究團隊的研究資金,來源於政府機構或由政府監管的基金,政策會影響到研究資助的優先領域。當一個社會的衛生政策保障能夠關注到不同性別和性取向群體的差異,支持性/別小眾的健康需求,才能真正照顧不同群體的需要。

結語:別讓女同志健康被遺忘
能夠識別自己的性取向,並與喜愛的人享受性的愉悅,是幸福的事。而當我們在性愛中做好健康保護措施,不僅能讓愉悅無後顧之憂,更是對自己與伴侶的尊重與珍視。女同志的性愛,依然是我們驕傲的一部分,這份驕傲不應受到社會忽視與誤解所影響。
然而,女同志的健康問題長期被邊緣化,醫療機構、政策制定者與社會各界應共同努力,確保每個人都能獲得平等的醫療服務與健康資訊。當社會對女同志健康議題給予足夠重視,才能讓女同志真正意識到自身風險,進而提升篩檢意願與健康管理。我們值得有一個更安全、更友善的醫療環境,讓每位女同志都能自在地擁抱健康與幸福。
資源分享:作為女同志,我們可以去哪裡得到更多性健康資訊?
想知道誰是能夠提供更適切服務的醫生?可瀏覽「關懷愛滋」的「性/別小眾友善醫療推廣計劃」參與醫生名冊:aidsconcern.org.hk/z...
想一次過了解檢查性健康需要做什麼項目?這裡有社會企業整理過的資訊:myplace.org.hk/get-t...
想知道更多關於性健康知識,可瀏覽:www.verywellhealth.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