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你閱讀|Lost inTaiwan:畫給台灣的情書
這次想來介紹一本漫畫——《Lost inTaiwan》。某次意外在網路上看見這位作者的文字專訪,被網頁中的圖片吸引,當然也因為這本書描寫的是台灣。

這本書是描寫一個美國青少年在一次不得不來台灣到旅行中「迷路」的故事,除了是一場在異國(對他而言)文化的迷失,也是一次真正的迷路。從總是待在沙發上打手遊、吃麥當勞的生活翻轉,因為這一場迷路而不得不正視、接觸、了解這個對他而言「異常怪異」的生活文化,了解台灣的過程。
他也在這過程中認識朋友、了解不同生活的方式,與真正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與相處,不論對他而言,還是對書中的女主角而言,都在一場追尋的過程中彼此幫助,彼此鼓勵。

在打開書的那一刻,我就被書中的場景吸引,作者不愧曾經在1990年代曾經來台教書,根據在專訪中的他說,他曾經在當時來到彰化(所以他書中也畫了大佛)的YMCA教英文,對他而言這本漫畫是他一直都想要畫的,一本「給台灣的情書」。
而我自己則是在看見他的畫之後,莫名地想起漫畫《老夫子》系列,我覺得這作畫方式、人物比例,甚至是狀聲詞的出現都讓我想起小時候阿姨買的老夫子漫畫。與現在常見的日本動漫畫風差異頗大,也另有一番特色。

書中很多景色,包括公園中做體操的人群、夜市、廟宇,甚至是市郊的稻田、市井街道都讓我感覺親切,也讓我與主角一樣在這漫畫中「走進台灣」,即便我身在此地。
他讓我用另一種角度去看這個國家,一種從他者的眼光重新審視這個地方,包括「人」。
書中的女主角,也是主角Paul的主要協助者Peijing,就擁有台灣人的標準熱情,在巷弄中看見一個迷路的外國人,衝上去就問他需不需要幫忙,甚至直接把他帶上機車,用一種「老娘今天沒幫你找到回家的路,我就不叫Peijing!」的方式,幾乎是手把手地,帶Paul認識台灣這個地方。

在一個手機不離身的時代,要營造出這種完全脫離控制地迷路,這樣的氛圍很不容易,我們總因為手機可以查詢,就減少了很多跟陌生人認識的機會,於是作者變很聰明地直接把Paul的手機「扔」進水底,讓他不得不倚靠在地人的幫助回到公寓。
書中有很多幕場景都讓人佩服作者的觀察力,記得他在專訪中提到,他不得不把當年在台灣生活的速寫筆記與照片拿出來,力求貼近台灣實地。雖然他也承認,這畢竟是一封他給台灣的「情書」,多多少少還是有被浪漫化的氛圍,但身為讀者,也身為台灣人,我得說我的確感覺到他到用心,而且並不是因為那份「情意」,而是他的描寫在很多地方都深入台灣人的生活中。
包括包水餃的夫妻、騎車穿越(甚至很地道地蛇行)街道巷弄與汽車、還有從三合院中走出來的老人家,親切地邀請他進家裡喝杯茶,從泡茶的姿勢、從廚房切盤水果出來待客的小細節中,都可以感覺到,身為一位(台灣的)客人可以看見的光景。廟宇中的煙霧繚繞、多神信仰,以及Paul口中的「異國情調」的擲筊,都可以讓我再次重新認識這個地方,已經非常熟悉的台灣。
我從主角的眼睛中、作者的眼中,重新認識這個理所當然的生活方式。

此外,我記得幾週前與友人分享這本書時,他第一句話就跟我說「所以他倆最後有沒有在一起」。當然,我可以理解所有人都對「任何故事」中的愛情懷抱憧憬,而我很難對此有個簡單的答案。
作者在最後並沒有試圖交代倆人在這一場:如同「穿越吊橋」的冒險中,是否互相愛慕,但老實說,我跟著Paul跟Peijing的互動中感覺到他倆的互相靠近,即便這靠近還停留在純粹的友誼,以及對彼此夢想的鼓勵或創傷的陪伴,也讓彼此鼓起勇氣繼續向未來走去,但看到一半時,連我也開始在猜測倆人對彼此的心意,我想也許好感是有的吧?
但在最後Peijing的回眸一笑中,以及Paul想再次回到台灣的話語中,我想有些答案只能存在於讀者的感受中,而不能白紙黑字地寫出來吧?這樣會美好得多。

最後,就是有關我自己的個人評論,就是這本書重新建立起我對於英文的信心,雖然只是漫畫而已,但對於高中三年英語都被死當,外加大學重修數次,最後還靠巴著走廊柱子大喊:「老師不要丟掉我~」懇求老師幫我加簽的方式才終於修過(過程中包括各種逢迎拍馬阿諛奉承),當然還有老師睜隻眼閉隻眼的放水。
英文對我來說真的是有夠困難,但我居然可以不用查詢單字就可以順暢閱讀,而且約莫八成都可以看懂,剩下一點部份靠前後文推斷也可以理解,只有一段打開翻譯軟體而已,而且我真的被書中的故事打動,而不會被語言問題困擾,甚至覺得有些段落的描寫很動人,真的是嚇到我自己了,哈!
所以連我這個在(會倒扣)的高中指考模擬考中,僅能拿到1.3分的人都可以享受這本書,大家應該都是OK的啦~!順帶一提,我看到某位親子部落客把這本歸類在「兒童讀物」分類中,只能說真的很簡單,而且他們家小孩英文很好(白眼)。
欸,簡單歸簡單,小孩是看不懂的好不!?
總之,和各位分享這本漫畫《Lost inTaiwan》,一本畫給台灣的情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