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不是你定義,而是他們幫你選好
一、幸福廣告的隱性預設
「幸福」作為一種生活狀態,本應由個體自主定義。然而,當我們觀察當代婚姻宣傳、房屋政策、政府施政推廣與媒體報導,會發現所謂「幸福生活」其實往往已被包裝、設計,甚至內建於社會語境中。
在婚姻廣告中,幸福總是與「成家」、「買樓」、「育兒」、「兩人同行」緊密連結;在政策宣傳中,幸福則往往等同於「有穩定職業、有房產、有家庭責任感」;媒體報導中,也習慣用「擁有美滿家庭」或「孩子成材」來代表個人成功。
這些內容表面看似中立,實際上卻深藏預設:幸福不是一種開放選項,而是一套封裝好的模板。
二、「自由選擇」的語氣陷阱
現代社會強調多元價值、個人選擇權,看似給予了每個人自由,但這種自由其實常常是一種「被選擇的自由」——即便你有選項,但選擇以外的路徑會被不斷邊緣化、否定,甚至語氣上被標籤為「不成熟」、「逃避責任」、「過度自我」。
社會語境中的語氣操控,正體現在這一點上:它不會直接命令你選擇某種幸福,而是塑造一種語言氛圍,讓你不敢質疑那種幸福。
例如:
「你都唔細啦,唔諗結婚咩?」(預設年齡與婚姻連結)
「你一個人唔寂寞咩?」(預設幸福等於關係)
「唔生仔,老咗點算?」(預設生命價值在延續)
語氣的重點不在於控制,而在於令質疑變得「不合時宜」。
三、制度如何內建幸福想像?
政府政策中的婚育鼓勵、購房稅務優惠、針對「完整家庭」的教育資源設計,無不在強化一種特定生活模式為「理所當然」。當這些政策與媒體語言共振,就形成了結構性的幸福敘事。
最值得警惕的是:這些敘事並不以強制形式出現,而是透過預設框架、價值灌輸與語氣微操,悄然滲透至我們對未來的想像之中。
個人若偏離這條軌道,將承受語氣壓力與社交孤立。例如選擇單身、拒絕婚育、堅持非主流職業,都容易被社會輿論轉化為「失敗」、「自私」、「未成長」等負面標籤。
四、自由的語氣倒轉:從選擇到順從
當幸福被社會語言預設,當自由只剩下在既定模板中作出微調,我們便進入一種「自由的幻覺」。真正的壓迫,並不是你不能做選擇,而是你以為自己在選擇,但其實所有選項早已框定。
這是語氣權力最難察覺、卻最深層的部分。它不會與你爭論,而是讓你慢慢忘記:幸福原本可以長得不一樣。
五、結語:找回幸福的定義權
幸福不是不能分享,但它不應只有一種版本。
幸福不是不能被描述,但不應只有一種語氣可以描述。
我們需要的是一種能夠容納差異、不預設腳本的幸福語境——一種讓人可以選擇也可以不選擇的社會節奏。
真正的幸福,不應來自你做對了甚麼選項;
而是你可以定義「選項」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