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弗语是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54、蠢为上文化导读(下):《问世间蠢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历史包装出来的亚圣

弗语是
·
[摘要]战国时的孟子只是边缘游说者,《史记》仅以“迂远而阔于事情”冷眼评之。中唐韩愈因政治需要,将他拔为孔子之后的唯一传人;南宋朱熹则将《孟子》编入“四书”,纳入科举,确立“亚圣”地位。自此,孟子的空话成了千年标准答案,华夏学者与“蠢”完成了彻底绑定。

引言

两千年来,华夏奉孔孟为圣,尊儒家为教,把蠢奉成经典,把空话当作真理。多少学子读《孟子》,把智障当智慧,把骗局当仁政,结果一生被锁在圣贤的幻境里,代代相传,死而不悟。

坏人能害一时,书呆子能害千年。

《孟子》最大的“功劳”,不是启蒙,而是麻醉;不是教人思考,而是抹平脑回,让人甘愿在蠢里生,在蠢里死。

于是,孔孟之蠢,成为华夏最沉重的文化遗产;圣贤之毒,反倒被膜拜为至高的信仰。

这便是“蠢为上文化”要揭开的真相。

正文

一、司马迁的冷眼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寥寥数语,称孟子“迂远而阔于事情”。这句话已说明:在史家眼里,孟子不过是离实际太远的说客,不是治国之才。

二、韩愈的拔高

中唐韩愈在《原道》中言:“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这是历史上首次将孟子立为孔子正统继承。其用心在于借“道统”对抗佛老,重塑儒学权威。孟子因此被拔高,不是因实践有效,而是因学者需要。

三、朱熹的定局

南宋朱熹将《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编为《四书》,定为科举必读。自此,孟子之言化为制度性话语,成为选官标准,真正坐实了“亚圣”。

四、“蠢为上”人群

自孟子被封“亚圣”,士林即与蠢深度捆绑;自此,那些本应代表智慧、甚至能够左右华夏的至智之府,也与蠢彻底合流。

自那时起,华夏的传统学者:

  • 不问生产生计,只在空话与尊卑里兜转;

  • 自诩仁义,却把恶果推给百姓与法家;

  • 短期害民,长期害国,唯独学者左右逢源、恒得其利。

    世间最阴损者,并非盗匪;在华夏,尤为阴损的,正是这些自称“圣贤”的儒。

五、结语

孟子原本不过是空谈仁义的游说客,因韩愈拔高、朱熹定局,遂化千年“亚圣”。自此,华夏学者与“蠢”彻底绑定——生为蠢来,死为蠢去;以虚妄空话绑架君权、占尽话语便宜、欺罔百姓、损坏国家。

“问世间蠢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终于成了他们损人利己、永不反躬的座右铭。

本系列文章将由此展开,专揭孟子之学如何成为祸国殃民之源。

——2025年8月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