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謬職場劇場:我不是看透了人性,只是情緒放不進去了
有時候,你不是什麼高明的觀察者,也不是什麼洞悉職場真相的高手。你只是待在一個太特殊的地方,看了一齣又一齣太離譜的戲,然後被迫學會——冷靜旁觀,是我最後的生存方式。
我工作的地方,是個建造現場。聽起來應該是勞力密集、工務繁忙的場所,但實際上,我們這裡,有個同事,幾乎把「打混」練成了高級藝術,還能在老闆面前營造出「極度積極」的形象。
昨天他又來了。一臉嚴肅地「提醒」我:我不在時現場發生了什麼事,要我記得追蹤處理。我回他說:「我知道啊,我有看到群組裡的訊息。」但那訊息不是他發的,是另一個同事在群中提醒營造單位的事項。
笑點在這裡:
這位提醒我的同事,自己完全沒有處理任何事情,卻把「叫我去處理」當作他的貢獻。更絕的是,他連群裡都沒跟進,像是默默躲在戲院的角落,等著別人去收拾場面,自己再跳出來說:「你們有看到嗎?事情發生了,要有人管啊!」
而最後出門巡查、追蹤後續的,還是我。
我早就看透他這一套。他不是不會做事,而是非常擅長選擇不做事,卻讓別人以為他做了什麼。他會把自己塑造成「有在關注、一直很努力」的角色,但從不真正進場解決問題。
他不是錯過,而是故意錯過——錯過之後,再把責任遞給最可能接得住的那個人。
以前我對這種行為會生氣,覺得不公平,也懷疑自己是不是太軟弱、太容易被推動。但後來我發現,不是我不夠強,而是這整個職場的運作方式早就默許了這種人存在,甚至讓他們有舞台可演、有觀眾可唬。
一旦你明白這一點,你就不會再把自己情緒擺進去了。因為你知道,那不是值得你燃燒的戰場。你會退一步,讓自己站在觀眾席上,用一種近乎荒謬的幽默感,看著對方一場場演出:
《關心但不出手》
《指派但不參與》
《推責任給別人還面帶正義》
每一場戲都不算精彩,卻在日復一日的堆疊中,讓你終於明白:我不是特別清醒,只是無法再投入情緒罷了。
這不是冷血,是保護。
不是看破人性,是我已經沒有力氣再參與你這場滑稽戲。
更深一層地說,是我接受了這個職場的真相——有些人,不是沒在工作,而是他們的工作,就是演戲;他們不是沒貢獻,而是貢獻在於「讓別人多做一點,讓自己少一點」。
我不想變成那樣的人,所以我選擇用另一種方式應對:
不是對抗,不是責怪,也不是討拍,而是看懂後的冷靜自持。
這樣的距離感,讓我不會被扯進情緒勒索,也不會再糾結誰多做、誰少做。
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也知道他們在演什麼。
然後我就笑了。不是被娛樂的笑,是一種帶著洞察的釋懷——
「你演你的,我看我的,反正這舞台太奇怪了,不笑怎麼活?」
📝後記小劇場:現實比劇場還荒謬
就在我寫完這篇準備要發的時候,現場突然下起大雨。因為大雨會影響工程進度,我立刻去拍照、回報業主、提醒安全。
結果我猜,可能是我太搶戲,這位同事忽然也積極地出現在現場了。
所以說——
🎭 這齣劇還在繼續演,只是主角不會是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