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
「兒子。」
「哎!」
最孝順的兒子,一喊就到,一說就好,絕沒有一丁點的猶豫。
自己也沒有負擔,不會覺得虧欠,或是麻煩別人的心思。
如果你正在考慮自己是否孝順,我必須揭開謎底,其實最孝順的兒子是「錢」。
到了一定年紀,我們就會發現,什么人際關系,都不如錢。
我們可以有修理工的朋友、做老師的朋友、當醫生的朋友、甚至進出學校都可以有一個當門衛的朋友……但這些朋友,總會讓你不勝其煩或是內疚滿滿。人情,人情,一旦把人情當交易,就只能在得失之間權衡了。記得很小時候,我就知道家族里的長輩,往往會為年節間走親戚而掂來弄去,就怕送的禮回的禮,有輕有重,不免辦了好事,還落了埋怨。
記得李寶嘉《官場現形記》中就描寫了一段官場妙話,說一個人忽然當官,卻全然不懂前后任交接的規矩,結果辦交接的人,就把記錄迎來送往的禮帳標準,悄悄改了。結果真當了官,一遇什么節日,送的禮物總是高低不合,成了一個人人厭嫌,辦事處處不順手的「官」。
所以,有人脈固然堪稱人情社會的利器,但終究還是有錢才真正爽利。
韋小寶武功平平,卻在江湖官場之中均無往不利,正是先有了錢,又懂得用錢,通過這個聽話的兒子,來作為人際交往的「底」。
只是有錢人,一定要祈禱這個社會還是在安定之中,而這又要有錢人,不能任性妄為。西門慶這樣的人,正是如此,他憑著金錢而無所不有,卻因為突破了社會的約束,最終還是不得不悲劇收場。因此,小人物的錢,是兒子,是最聽話最孝順的身邊人;大人物的錢,就是毒蛇,是猛獸,是會反噬其主的鬼猖了。
小人物要懂得賺錢,學會賺錢,這會讓我們有足夠底氣,過自己的生活。
大人物,則無需我來多言。歷朝歷代,無非是功名利祿,興衰成敗,正是幾家歡喜幾家愁,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有人說:一切身外之物,都應看透。
這不是說,要像和尚那樣四大皆空,棄妻別子,乞食為生。而是說,到了一定時候,就該漸漸看淡已經擁有的。心愛的一本書,放在那里不看,便該想想,應送給那位需要的朋友。物有其主,并不一定在我,記得有位愛書人的印章,便是刻著「暫留我處」。書如此,一切無非都是如此。真到了最后一步,我們又能帶走什么呢?
也有人要為日后聚更多錢,指望在緊急時刻,能夠派上用場。但攢下多少,才算是真正夠用呢?這也很難說。所以,該攢攢,該花花。這不是鼓勵大家去無節制地花費,而是讓我們都有退一步再看的心態。不要過度消費,更不要借錢消費,至于那些過上一年就不感興趣的事物,更不必為此浪費了。
但怎么花錢,其實也是一門學問。
正如一個人問:怎么去找女友?
另一個人的回答:多去找,不要挑,丑的也殺,殺多了就自然成了專家。
花錢也是如此。
真正學會之前,總要浪費那么一些。就像真正成功之前,總要在進行時的失敗中得到經驗。
不過,最后說一句,我是不同意那個找女友的觀點。但各有天賦,如此說的人,自然有如此做的道理。而因果自負,就我所知,他也確實有過如此做的苦痛。所以,錢不錢的,各有各的難處,懂得承擔,便是好的。
韋小寶在緊急事態時,從來不會吝嗇,大把大把的銀票,扔出去,才是有用。關鍵你知道什么是你的「有用」嗎?如韋小寶一樣能聚斂的太多,但能夠忍住不叫康熙爸爸,待在通吃島上的,也唯有這樣一人了吧?可見,他手里的錢,包括四十二章經中的大寶藏,也只是他的兒子而已。
善養子如此,韋小寶也是曠古一人。
——
ps:不得不多说一句,mattters又改版了,而且又是在既有用户习惯上的「大变化」,这不是第一回了。虽然知道无用,但还是希望matters尽量减缓用户的适应难度曲线。任何变动,都应该有其目的,围绕这个目的进行取舍。同时,这个目的应该提前通风,从而尽最大可能形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