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犬注意:勤奮而強悍、靈巧而堅定,流傳千年的歐洲獵犬形像
作者:瓦堡學院
文/王健安
編按:8月26日是「國際狗狗日」(International Dog Day),2004年由寵物專家、動物救援倡導者佩吉(Colleen Paige)發起,旨在推廣「認養代替購買」、不棄養及愛護動物觀念。狗是人類馴化歷史最久的動物,更是生存夥伴,「國際狗狗日」這天,本文特別分享藝術史生動有趣的獵犬形象,展現人犬之間獨特而緊密的情感紐帶。

有關動物的歐洲史料中,「狗」因為貼近人類日常生活,始終擁有最豐富的紀錄。早在古典時代,各式犬隻的形象就已不斷出現,像是著名博物學者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的《自然史》( Naturalis Historia,又譯博物志)一書,就記載許多人狗之間的感人情誼。古羅馬留存至今的藝術圖像中,也不時可見狗的形象。
在龐貝城發現的別墅遺跡中,留有標著「猛犬注意」(CAVE CANEM)的黑白狗馬賽克。只見牠豎起耳朵,上半身微微低下,尾巴與腰椎同高,全然就是警戒中的模樣,脖子上的鐵鍊與嘴中尖牙,更加深其兇猛形象。或許這間房子的主人,真的曾養過一隻或一群大型犬,既是寵物,也是門衛。不過以上所述只是狗的部分形象,在更多時候,「獵犬」才是牠們扮演的主要角色。
▌獵犬與狩獵文化
論及歐洲的獵犬,就勢必得先認識狩獵文化,中世紀著名的《狩獵大師》(Livre de Chasse)便是非常重要的入門之作。該書作者為14世紀法國的富瓦伯爵高斯通三世(Gaston III, Count of Foix),完成之後廣受歡迎,多次被人傳抄翻譯,後續版本甚至會加上精美的彩色插圖。
《狩獵大師》一開頭,高斯通伯爵先是說明「狩獵的好處」。首先,狩獵有益於身心健康。因為在正式開始狩獵活動前,有一系列的準備工作,過程中會大量勞動身體,不會使人過於閒暇安逸,自然也不會有多餘心思犯下基督宗教忌諱的七宗罪;適度運動、簡單飲食與規律作息,也可鍛鍊身體,強健體魄。總而言之,在《狩獵大師》的世界中,狩獵是個有益而無一害的活動(前提是能避開獵物最後的拚死一搏)。
高斯通的說法,與古典著名歷史學者色諾芬(Xenophon of Athens)的觀點頗為相似。他曾撰寫過一本名為《論狩獵》(Cynegeticus)的專書,內容特別提到,狩獵可鍛鍊身體並熟悉軍事活動。許多狩獵過程為了追蹤獵物,需要在惡劣野外環境長途跋涉。時間一久,習於狩獵的人自然有著強健體魄,也能忍受惡外環境、培養堅毅性情,並能將狩獵時學到的經驗實際運用在戰爭中。
就如同色諾芬非常篤定地說「對於那些身心俱備的人而言,成功就在眼前」。換言之,狩獵不僅能調劑身心,也有著非常嚴肅的實用功能,其重要性不下於攸關生命的軍事演練。
▌中世紀的獵犬挑選指南
既然《狩獵大師》認為狩獵是非常重要的活動,那麼書中所提的繁重準備工作會是什麼?其中最主要的便是培訓、飼養與照顧獵犬。根據《狩獵大師》的看法,狩獵是一種專業化活動,不同獵物的習性及體態各異,自然也有相對應的獵捕方式。這意味著,人類不可能僅憑自身力量完成狩獵,必然高度依賴不同種類或功能的獵犬。介紹這些獵犬的差異與照養方式,形成了《狩獵大師》的大半篇章。
《狩獵大師》將獵犬分為五種不同種類,並針對外觀給予相對應的文字描繪。像是本書評價最高的「追獵犬」(Running Hound),其描述如下:
全文閱讀:
🔔關注轉角國際,認識國際新聞🔔
更多精采好文:轉角國際官方網頁
週更深度 Podcast:重磅廣播
日更新聞 Podcast:轉角Daily 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