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 4 城市影像计划

之诺
·
·
IPFS
知道 不知道


6月14日

随着年龄的增大,加上规律的生活,方征对时间感受越来越快,好像总是刚看到春天树上刚发的新芽,转过头的一瞬间却发现黄叶已经落在了地上。上次偶然在网上看到小鼠的访谈栏目,一转眼已经过去了好几个月,他后来也有意无意在网络上发现一些小鼠现在的痕迹,隔着那些文字和录音,似乎那并不是真正的她。

天刚刚开始亮,房间里还没有散去夜晚的凉意,方征起来穿衣服的时候,几声短促的滴滴声从厨房传来,自动早餐机在提醒今天又是一个新开始。他住在这里已经十几年了,低速电梯,设施老旧的单元门,已经斑驳的小区凉亭,拥挤的地面停车位……一切都无比熟悉,小区周边的变化也不大,时间像是留在了十几年前。方征的房子虽然老了,但三年前因楼上渗水全屋粉刷、灯具更新,再加上这些年添置的新家具,倒也不显落伍。每个有阳光的早晨,光线照进来时,整个房间总是格外明亮。客厅里显眼的位置摆放着的的器材柜,放着各种摄影器材,有些看上去就有一些年头了,他一直没有处理掉这些旧器材,一来是值不了什么钱,二来也占用不了多大的空间,本来器材柜也没有装满,器材柜顶部的一格,还叠放着一些厚厚的理论书籍,角落里还七零八落的放着不少古早的胶卷,BETA,DV录像带。方征在学校教授《视频媒体理论》,也教《影像基础》,有时候把这些对学生来说算是上古神器的玩意儿带去,学生们还饶有兴致。偶尔有一两个熟识的客户来到他家,看到这些像编年史一样的设备,也会觉得他是个“资深影像人”。

今天的课程是《媒介美学基础》,随着数字媒体时代的发展和视频的平权化,很多专业的视频媒体工作者很多时候还比不上没有媒体理论基础拿着手机拍摄的“自媒体人”,学生们好像对这一类基础的课程也不怎么感兴趣,方征倒是自顾自的在讲台上用多媒体投影展示着几段他自制的关于构图和色彩的对比视频,有几个女生拿着手机拍了下来,他总觉得那些女生是在拍他,下意识的扭过头去。

课间铃响,大部分学生冲出教室,几个男生留在座位上刷手机。方征正整理课件,一个女生走到讲台边,抱着贴满贴纸的笔记本。

“方老师,我暑假拍了一个小纪录片,关于一些coser的生活……发在B站上了,有点播放量,能不能请您看看?”她声音轻,眼神有些躲闪。

“当然可以。”方征接过她递来的便签条,上面写着链接,还有一句话:“希望老师不要笑话。”

“拍的是哪方面?”

“拍摄准备cosplay为主,也有一些我的想法……我是用手机拍的。”

“手机拍也没关系,”他点点头,“关键是视角和表达。”

“谢谢老师。”她低声说完,快步离开,背影带着青春的轻快与紧张。

方征望着她消失在人群里的身影,心里忽然一动,那背影竟让他短暂地想起了年轻时的小鼠——也是这样忽然转身、也是这样跑向一节来不及准备的课。他回过神来,看着手里的便签条,忽然觉得自己刚才那句“关键是角度和表达”说得有些老气横秋。他没有认真了解过学生们的世界,却也不得不承认:手机拍摄、B站发布、弹幕反馈,这一切已经成为他们的常识。他的世界似乎还停留在过去,而他们早已身在未来。

下课后回到办公室,同事们热情的讨论着明年的出国访问学者计划,职称评定计划,他插不进去,也不愿意插。他把《期末工作安排》和桌上不知道谁放在那里已经快一个多星期的《城市影像扶持计划》的比赛简介,一起装进了书包,下午没有课,他一个人走向了停车场。

早期的小区没有地下车库,只有地面的车位,也设计不足,每天都上演着抢车位的现实游戏,其实可能现在的人们也早就忘记了或者根本没有听说过,互联网的早期时代有那么一段全民热衷网络抢车位的历史。方征很少担心车位的问题,因为他回来的时间往往其他邻居都还在上班,就像今天一样,他停好车的时候才是中午1点,他背着包在小区附近的超市买了点熟食打算当做晚餐,超市收银台前有一个小女孩想买糖果,她的妈妈一边说着吃太多糖不好,一边付了钱。

冬天的夜晚来的特别的早,还没有到6点,夜幕就已经降临,从方征客厅的落地窗望出去,对面的楼上窗户里陆陆续续亮起了昏黄的灯光,空气里也弥漫着各种食物混合的味道。方征用手机找到学生做的二次元纪录片投屏到电视上,那些稚嫩的拍摄和旁白不由得让他想起曾经的他,唯一不同的是这个时代就连用手机拍摄的视频也非常清晰,方征两年前买的4K电视把每一个细节都展示得淋漓尽致,声音效果也是多年前那些设备无法比拟的,他撇了一眼器材柜里的那些老古董,曾经那些价值不菲的东西,在现代科技面前一文不值。

晚饭后方征站在他的开放阳台上抽了一支烟,空气依旧干燥并刺骨,习惯了这种感觉,反而会感到清醒和畅快。深深的吸了一口冷空气,他条件反射的咳嗽了几声,赶紧回到房间,坐在他的书桌前——这是正式的工作时间。从书包里拿出《期末工作安排》的时候发现纸上有一点下午买熟食渗透的油迹,他试着用纸巾擦了擦,也没怎么擦干净,他把属于他的工作整理到自己手机的todo list,在第四项‘教师发展与社会拓展’一栏下,他看到一行红色字体:‘建议参加不低于一项社会文化类比赛或活动’,他皱了一下眉,记起前几天教研室主任提到这件事,自己还没落实,他看到书包露出了中午一起带走的那份比赛简介,上面使用图片是一台老式的V8录影机,方征调亮了台灯的灯光,仔细阅读起来:

城市影像扶持计划(202X年度) 简介(节选)

在城市的缝隙中,寻找有温度的影像。

“城市影像扶持计划”是由本地文艺基金会与X市文化局联合发起的公共项目,旨在鼓励青年创作者、自由影像人及学术机构成员围绕城市空间、人文记忆与个体叙事展开影像创作。

本计划鼓励以多样化的媒介语言呈现对城市的观察与思考,作品可为纪录、实验、叙事类影像,题材不限,表达方式不限。

支持个人/小组申请

评审团由高校学者、艺术家与文化研究者组成

每位入选者将获得不超过¥XX,000元的制作扶持

入选作品将参与年度放映、展览及媒体专访

备注:接受使用传统模拟影像设备(如VHS、DV等)拍摄的作品,须注明拍摄年份及转换方式。

【截止时间】202X年12月30日

【片长要求】不超过20分钟

【提交入口】www.cityimageplan.or...

——欢迎你的作品成为城市记忆的一部分。

方征突然想起了什么,“城市影像”这几个字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记忆的某个角落。他起身,在器材柜最顶端那一格,翻出一个已经略显泛黄的旧DV带盒子。盒盖上用圆珠笔歪歪扭扭写着“桥下-200X”,字体有些褪色,像是另一个人的笔迹,又像是多年前的自己留给现在的一句暗语。

那台佳能DV录像机早已蒙上了一层浅灰的尘土,方征用指节敲了敲壳体,接上电源线,按下电源开关。机械结构的装置轻轻地“咔哒”一声启动,像是沉睡多年的器官被激活,磁带仓弹出的那个瞬间,他感到一种久违的舒适。他把磁带插了进去,马达咕哝着转动起来,那种只有老设备才有的“咬合”声让他短暂出神了一下。

画面跳了出来,液晶屏上模糊而带有颗粒感的色彩闪了一下,是立交桥下某个阳光斜照的午后,一个镜头缓慢地扫过水面,有人站在远处——镜头晃了一下,又定住,像是在犹豫要不要继续记录。影像粗糙、失焦、曝光不稳,但就是这种不确定,让他突然想起那个时代。

他坐回椅子,从器材柜里翻出一条火线,小心翼翼地将DV与电脑连接。传输过程并不快,电脑风扇偶尔发出轻微的呼吸声。他看着进度条缓缓地移动,心里一边想着这些年自己曾经花大价钱购置的器材,如今竟像是从博物馆借来的一样——陌生,却带着某种庄重感,谁也不会想到过去和未来会有这样的方式相连。

他打开比赛官网,填好信息,稍作压缩后上传了那条视频。上传成功的提示音响起时,他看着屏幕上那段静默无声的预览画面,嘴角有些讽刺地动了一下。他打开手机,在 todo list 中找到那一栏“参与社会比赛”,缓慢却坚定地在前面打了个勾。指尖刚一离开屏幕,他愣了一秒,然后靠回椅背,闭上了眼睛。屋外夜色已经完全沉下,厨房的灯投出微黄的光晕,照在那台停下运作的DV录像机上,像一台沉默的证人。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创作・小说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之诺世界很无趣,我们仅仅是在这毫无乐趣的生活中去寻找渺小和短暂的愉悦。 一个热爱音乐,热爱文字,热爱艺术,有一点点热爱生活的精神病人。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