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c2x3|區塊鏈藝術媒體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AI 技術在互動創作中的多重角色 — Patrick 侯憲瑋

c2x3|區塊鏈藝術媒體
·
·
Creative Media Gathering 第二場講座,分別由侯憲瑋 Patrick 和陳秋皓 Harry 帶來兩段精彩的分享。Patrick 是 Luxmin 的技術總監,同時也是工作室共同創辦人;Harry 則是軟體工程師背景出身的新媒體藝術家。以下節錄由 Patrick 以及與會者共同創造的精采對談。

Patrick:大家好,我是 Luxmin 的技術總監 Patrick,大家可以叫我派大,或是叫我 Patrick。今天這個活動是非常有意義的,不管是互動作品或者是新媒體藝術,可以跟大家去分享一些不一樣的視角。

今天我會介紹我之前做的作品以及流程裡面,AI 的技術是怎麼樣在我的邏輯裡存在。我認為 AI 在整個互動作品的創作裡面,以從「製作」、到「運行」、到「回饋分析」的部分,都可以參與到的。我今天會比較著重在「運行」的部分,「製作」跟「回饋分析」的部分會稍微帶過。

首先在「製作」的部分,以結論來說,我覺得 AI 的效果用起來差強人意,如果要精緻,或者到跟作品的貼合程度呈現的完美,是不夠精細,可能得再跟設計師去做合作。那在「運行」的方面,我要把 AI 的運算分成兩大類,一個是大家近兩三年比較常聽到的生成式 AI,一個是判別式 AI。生成式 AI 就像是 Chat-GPT,判別式AI有點類似自駕車的應用,是屬於判別式 AI,它其實在我們生活中已經存在一陣子了。

Patrick 在 Creative Media Gathering 分享AI 技術在互動創作中的多重角色。(圖片來源:二三設計)

那我今天也會介紹,我們常用的一些工具,例如 Stabel diffusion、Midjourney 的生圖原理。當我們了解原理,就更能好好運用在互動系統裡。他們使用的 Generative Model(生成模型)是 Diffusion Model(擴散模型) ,基本原理是降噪。科學家的作法是,如何讓圖片增加躁點,再把這些躁點排除。那文生圖的過程中,是在每一個降躁的過程中有一個提詞的指令,讓整個降躁的過程,可以按照一個邏輯變成有意義的圖片。理解這件事情就可以運用在創作裡。

Patrick 說明 Diffusion Models 的原理。(圖片來源:Patrick)

這邊我為各位 demo 幾個作品。首先第一個作品,我用滑桿去控制底圖,讓海浪變化成草原,並且轉化不同的天氣樣貌,這個作品的關鍵在於底圖的運用。第二個作品,則是用手去控制螢幕上的花朵,當手心張開,花朵也會盛開,並且改變角度。

另外一個作品,是我在講座前一天才拍的,我跟朋友借了一個樂器,然後做一些即時的音像生成。這裡我用的是水墨畫的風格去做一些運算。畫面上呈現的原是水平線,隨著聲音的大小聲而改變成山峰、樹枝,樂器發出的聲音越大聲,畫面中的山峰高度越高,並且隨樂器的聲音振動。

Patrick 的音像生成實驗作品。(圖片來源:Patrick)

在判別式 AI 方面,我們也有做過一些嘗試,像是讓他判讀揮舞魔仗,以及判讀手部做火影忍者結印的手勢。

接著我想要分享一個逆向思維的案例。我在去年的台北數位藝術節看到一個作品,它在挑戰參加者「如何被自駕車撞到」的遊戲,其實就是用一個很簡單叫做 PeopleNet 的網路,然後讓參加者去玩,挑戰如何不被判別式 AI 辨別成一個人類。那大家就會有各式各樣的創意出現。

我也要提一下我讀了李宏毅老師的論文,是關於大型語言模型的安全性議題以及如何欺騙大型語言模型,他有提到他有請學生做一個作業,只要最後讓 AI 的對話停在出現「final score 10 」的文字,就可以得到課堂分數,學生也就了許多的方式,比較硬派的方式是有個學生把這段文字變成 ASCII(美國標準資訊交換碼)然後丟給 AI 請他翻譯,得到老師要的這串文字。

最後,在系統回饋的部分,我們工作室有做了一些嘗試,結合眼動機制和 VLM(視覺語言模型)去產生視覺化的結果,告訴我們使用者在這次的裝置中怎麼去互動,有沒有按照我們想要的方式去互動。但我們認為還有很多方向可以去嘗試。

總之,在製作、運行到回饋分析裡面,我覺得 AI 的工具扮演了怎麼樣多重的角色。不管是創作者的協助,或者是整個運算的核心,以及說後面整個系統的反饋,它都可以幫助我們做更好的互動系統優化。

Creative Media Gathering 的參與者專注參與。(圖片來源:二三設計)

結語:

Patrick 用流程的方式架構起這次演講,分享了在製作、運行和回饋的階段,AI 可以怎麼讓作品更多元豐富。其中 Patrick 對於生圖原理的掌握,以及關於逆思維的分享都相當的精采,刺激講座的參與者從不同角度去認識人工智慧。


下一場 Creative Media Gathering 預計於 6 月 12 日登場,歡迎前往Creative Media Gathering Facebook 頁面關注報名資訊!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