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Tony_Chan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控制從來不是命令,而是話語預設

Tony_Chan
·
·
從潛在規則到日常對話,權力如何滲透在細微的語言結構之中

靈感來源:Michel Foucault - “Power is everywhere... because it comes from everywhere.”

一、引言:權力不在書面,而在空氣之中

人們常以為權力的存在來自法律條文、政策命令或組織規範,彷彿要有明確的規則與指令,權力才會運作。但事實上,真正能夠深植人心、塑造行為的控制,往往並不靠明文規定,而是透過早已存在於語言、態度與互動習慣中的「預設模式」。這些潛藏的預設,就像空氣般無所不在,讓我們在無意識間被引導到某種方向。


二、命令的表面,與潛在的規範

在公司裡,一個主管不必每天明言「你要加班」,只要平日的會議總是安排在接近下班時,或是讚賞那些留下來最久的員工,這些語境已經足以形成「留下來才是忠誠」的訊號。員工感受到的壓力,並非來自赤裸裸的命令,而是那股預設的規範:加班是理所當然,不加班反而顯得不合群。
同樣,在家庭場景中,父母不一定直接命令孩子「要考第一名」,但當餐桌上的話題永遠圍繞成績比較,當親戚來訪時父母只介紹孩子的學業成就,孩子自然就理解到,某種標準已被預設,自己無法輕易逃避。


三、話語的格式如何塑造行動

權力並非要壓制人說什麼,而是早已設定了「怎樣說」才算合宜。舉例而言,在學術研討會上,參與者並非不能談日常生活,但若有人用聊天式語言發言,立刻會被視為不專業。相反,在職場週會上,如果員工用過於理論化的方式表達,也會被認為「離題」。這些「格式」的存在,正是無形的規範,規定了每個場合的說話姿態。人並非自由選擇語言,而是先被放進一個框架,再在框架內運作。


四、語言中的時機與角色分配

控制也體現在「誰能在什麼時候說話」。在學校課堂裡,學生不被允許隨時打斷老師,即使有疑問,也得舉手等待,這種秩序並不是臨時的命令,而是制度早已內化成習慣的分工。會議中也一樣,通常由主持人決定發言順序,而非每個人都能隨時表態。這些「說話的時間表」讓權力分配被自然化,成為一種不需要明講的默契。


五、例子:服務與消費的互動

走進餐廳,當侍應生問「要不要加一份小菜?」時,這並非純粹的詢問,而是一種隱含的引導。語序上的安排,將「加點」設為預設選項,「拒絕」反而變得需要解釋。同樣在網店結帳頁面,「已勾選的推薦商品」也是一種語言以外的預設——並沒有命令你購買,但已經塑造了你的行為軌跡。


六、為何這種控制更有效

相比赤裸的命令,預設的力量更隱秘,也更難反抗。因為命令會留下痕跡,人能夠意識到自己正在被要求,甚至可能提出抗拒。但預設卻融入日常細節,好像空氣般理所當然,讓人無從覺察,更不會質疑。例如,在職場文化裡「用加班證明努力」,早已成為一種不言而喻的默契,沒有人能輕易指出「誰下達了命令」。


七、結語:真正的自由來自覺察

當我們理解控制並非總以命令的形式出現,而是滲透在語序、問句、場合設計及角色分配之中,我們才可能更清醒地判斷自己的選擇是真實的,還是被某種預設牽引的結果。自由並不意味著能夠隨心所欲,而是意識到這些隱形的預設,並在其中找到空間作出選擇。


這樣看來,控制從來不需要命令,它早已存在於最平常的互動細節之中。真正的問題,不是「有沒有人在下命令」,而是我們是否察覺到,自己的行為早已在一個預設的框架內展開。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