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孤兒列車」(下):跨越百年之後,棄嬰後代如何用DNA尋根?
作者:陳宜萍
▌上篇:〈美國「孤兒列車」(上):送走20萬名孩子的社會實驗,如何重寫收養制度?〉

在美國歷史上,曾有數以萬計孤苦無依的的孩子被送上火車,前往素未謀面的家庭,展開全然未知的人生旅程。這項由社會改革者查爾斯.布雷斯(Charles Loring Brace)發起的「孤兒列車」(Orphan Train)社會實驗,使許多參與者命運從此被改寫——有些孩子在新家庭中得到了真摯的疼愛與照顧,有些則成了農場或家中的勞動力,還有一些人遭受了冷漠甚至虐待。
從今日的眼光來看,將無依的孩子集體送往遠方、由陌生人撫養的構想,或許顯得天真,甚至可行性令人質疑。然而,若要真正理解這段歷史,我們不能僅以當代的道德尺規衡量,而必須回到20世紀初的社會脈絡,理解當時的城市底層是什麼樣的景象。
902年,頗具影響力的刊物《萊斯利週刊》(Leslie’s Weekly)刊登了一篇報導,其開場描繪了這樣的場景:
狹窄走廊裡一片黑暗,空氣中瀰漫著令人作嘔的貧民窟氣味;一名女子在走廊中踉蹌前行,雙手無助地向前伸展;某處傳來一聲虛弱、哀傷的嬰兒啼哭;角落裡的一個小包裹被她輕輕抱起;鄰居們開始騷動、擁擠進來;警察隨後抵達,這名棄嬰被送往貝爾維尤醫院(Bellevue Hospital)……接著,一份表格被填寫。
這份表格上記下孩子被發現的地點、外貌、穿著、大約年齡、性別,以及發現者是誰。根據當時的雜誌報導,保守估計每年在紐約就有大約250名嬰兒被人「發現」。
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孤兒列車」或許被視為一種拯救——但它也同時埋下了無數破碎與失聯的根。幸運的是,借助口述歷史、家譜研究與DNA尋親,我們得以再次走進這段「非常美國」的歷史,重拾那些被遺忘的孩子與他們的名字,聆聽他們後代堅持不忘的故事......
全文閱讀:
美國「孤兒列車」(下):跨越百年之後,棄嬰後代如何用DNA尋根?
🔔關注轉角國際,認識國際新聞🔔
更多精采好文:轉角國際官方網頁
週更深度 Podcast:重磅廣播
日更新聞 Podcast:轉角Daily 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