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在轉折點到來之際|致中國知識分子的一封信

未竟之路
·
·
IPFS
·
本文以理性批判的視角,呼籲當下中國的知識分子正視社會與政治體制的深層危機。作者指出,當前中國面臨經濟停滯、就業困難、民心流失等多重困境,與昔日蘇聯解體前的局面有諸多相似。文章強調,「集權不是社會主義」,提出唯有推動政治體制改革,深化自由與民主的探索,才能為國家注入新的發展動力,完成真正的現代化與民族復興。作者強調知識分子應挺身而出,繼承改革開放的精神遺產,扮演改革思潮的引領者與現實矛盾的破局者。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歷史的車輪永不止步,留下的是順勢而為的改革者。每一代人都有其歷史使命,而時代,正是我們思想與行動的舞台。

智者深諳變易之道,能夠敏銳感知時勢,審時度勢、順勢而為,方能有所作為。放眼當下:國際局勢動盪不安,國內看似安穩,實則暗流湧動、危機四伏。隨著經濟形勢愈加嚴峻,我們或將面臨昔日蘇聯所遭遇的困境。歷史常常驚人地相似,環顧四野:就業困難、工農無所適從、權力高度集中、經濟停滯、社會信心流失、輿論受控、民眾苦悶難言——萬馬齊喑究可哀,九州生氣恃風雷。前途未卜,路在何方?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當前社會對歌頌聲音應接不暇,批判性思維與獨立之聲卻冷清難尋。吹哨人何在?沉默是否成為時代主旋律?知識分子應秉持求真精神,肩負思想啟蒙與公共責任,莫為苟且苟言,勿向沉默妥協。

我們不應忘記,中國共產黨曾自豪於講求實際、實事求是的傳統。當過去四十年的經濟高增長逐漸見頂,當市場與產能紅利日益枯竭,一次新的思想解放與制度變革變得迫在眉睫。這是否意味著政治體制改革的時機已至?

回望改革開放初期,春風化雨滋潤神州大地,邓公功勳卓著,開創了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新局面。四十年來,我們享受了深厚的經濟紅利,市場化改革釋放了巨大生產力,造就了一代企業家階層。然今日之中國,已不僅是“富起來”的需求,更有“強起來”的期待與責任。走出去、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唯有依靠制度創新與人民參與的力量。這正是政治體制改革之要義所在。

或許,我們長期因蘇聯解體的前車之鑑而舉棋不定,但是否就因此止步不前,放棄對民主與自由的探索?我們不能,也不該這樣做。所謂自由與民主,並非照搬西方模式,也非我們現行體制下那種形式主義的代表制。我們要追求的是有根基、有落地、有人民基礎的制度創新。這將是知識分子義不容辭的使命。

過去,有人說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的唯一選擇,今天又何以認為民主與社會主義水火不容?“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此一論斷曾破除意識形態藩籬,引領中國開放之路。如今,“集權不是社會主義”,這句話或可成為開啟政治體制改革的鑰匙,釋放出新一輪的思想與社會活力。知識分子或可成為新時代的推動者,如當年企業家般為改革注入生命力。

改革注定觸動利益格局,打破沉疴積弊。保守力量將會反撲,制度惰性不容小覷。然而,歷史一再證明: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偉人們曾在更為艱難的時代中,堅定信念、披荊斬棘,最終迎來歷史的拐點。今日的我們,又怎可懼怕困難與風險?知識分子當以良知為矛、理性為盾,參與歷史、守護正義、引領希望。

歷史的轉折點從不由少數權勢決定,而是由多數人的覺醒推動。知識分子作為社會的思想者與先知者,理應直面現實,挺身而出。團結起來,接過改革的旗幟,匯聚公共理性的力量,為民族復興尋找制度支撐與思想基礎。用文字照亮沉默,用思想改變未來。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做有骨氣的知識分子,要為真理而奮鬥!

渴望自由的人們,團結起來!

渴望民主的人們,團結起來!

這是最後的呼喚,

讓我們團結到明天,

自由與民主終將實現!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無黨派民主人士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未竟之路📖 聚焦中国当下的转型、改革与公共理性 ✒️ 在历史镜像中寻找出路,于现实裂缝中发声 🌍 站在理性主义的立场思考制度改革之道 一位无党派知识分子的思索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