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簡四《曹沫之陳》及安大簡二《曹沫之陳》係偽簡———從其中『東西七百南北五百』即知

劉有恒
·
·
IPFS
·

上博簡四《曹沫之陳》及安大簡二《曹沫之陳》係偽簡———從其中『東西七百南北五百』即知


2004年公佈的上博簡四的《曹沫之陳》篇內有曰:

『曹沫入見,曰:“昔周室之封魯,東西七百,南北五百。』


一見其中的『東西七百,南北五百』,不禁晒然失笑,原來又是偽簡;而更天才的,此文意有缺失竟然發現不了,於是又被偽簡作手抄入不明來頭的所謂安大簡內,而被擺入2022年8月出版的《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二)》裡,也以《曹沫之陳》篇的名稱被公佈了出來,一看之下,這一段被派人抄進安大簡時,只是稍加一『也』字,抄成:


『曹沫入見,曰:「昔周室之封魯也,東西七百,南北五百。」


亦可見老天顯此大能,讓偽簡的世界阿娜多嬌,其中的上博簡及安大簡真是天生一對寶之外,再上如安大簡也有陟降了清華簡的內容,清華簡又再和新出棗紙偽簡與秦家嘴偽簡千絲萬縷,王家嘴偽簡又和清華偽簡的樂類文本者有淵源(從《樂譜》簡可看出),真正如膠似漆,漪歟盛哉!


如今來破析為何從此八字即知作偽者的巧思在哪兒:


原來這八個字有兩個出處,被湊合在一塊兒而成的:『東西七百,南北五百』,裡頭『東西七百』是來自《禮記•明堂位》的靈感:『成王以周公為有勳勞於天下,是以封周公於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車千乘』的靈感。


『南北五百』是來自《孟子•告子下》:『周公之封於魯,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而儉於百里。太公之封于齊也,亦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也,而儉於百里。今魯方百里者五,子以為有王者作,則魯在所損乎?在所益乎』的『方百里者五』的靈感。


如上所論,作偽的文本是取此《禮記•明堂位》及《孟子•告子下》兩段而拼成的『東西七百,南北五百』。但是,若果分析《禮記•明堂位》及《孟子•告子下》文義就知道作偽者連這兩段古文的內容都看不懂,以致於湊成的『東西七百,南北五百』根本就是作偽的自供狀了:


(一)、《孟子•告子下》:『周公之封於魯,為方百里也』,也就是說,當周公被封在魯時,受封的地是方百里的。怎麼會成了上博偽簡及安大偽簡裡的周公封於魯時,受封了『東西七百,南北五百』。這上博偽簡及安大偽簡都是被測不準的所謂碳14一照之下得出來的必為戰國時的楚簡。當然這都是說的人說了算罷了而己,連己自殺的上博故館長馬承源都公開承認碳14不一定是能真正測對。

再回到正題上來,既然只有『方百里』,則顯然上博偽簡和安大偽簡的始封的『東西七百,南北五百』就不確了。如果上博及安大真是真簡,我們也可以說是戰國時代史實被膨脹成了『東西七百,南北五百』,似乎如此一說,十分合理,因為《孟子》己說到孟子時的魯國,己擴地到了『方百里者五』的“五百里”了。但又離奇的還在後頭,請看下面分解。因為這個『七百』的離奇數字,竟然是在西漢出世的《禮記》上出現的,應該是寫上博簡及安大簡的戰國楚人又活了二三百年看到《禮記》出世後才抄錯抄成的。


(二)、到了西漢出世的《禮記•明堂位》裡講『'成王以周公為有勳勞於天下,是以封周公於曲阜,地方七百里。』這時漢儒又誇張的寫成了周公的封魯竟然從先先秦之初的『方百里』擴大到了『地方七百里』。

而這內容裡的『七百』就被先秦的上博簡及安大簡簡文作者看到了,於是抄進去,整合了《孟子》裡的『五百』和此《禮記》的『七百』。但是,依《孟子》『五百』指土地長度,而《禮記》的『七百』也指土地長度,而,兩者不統一,如何拼湊而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呢,不如一做為東西之長,一做為南北之長,於是『東西七百,南北五百』一語就被發明出來了。


所以,一分解之下,上博簡四《曹沫之陳》及安大簡二《曹沫之陳》不偽都不可能了。

(劉有恆,2025.8.26)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劉有恒以理工求真精神從事三十年學研的文史工作研究,尤精學術辨偽.辨偽內容遍中國音樂學,崑曲學,文學及戲曲學,史學,中國古典學及經學,與佛教史.及新詩創作人,出版著作計數十種.並天文物理研究者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清華簡十一偽簡《五紀》用“建星”宿名即知其偽

清華十一偽簡《五紀》誤用『文后』一辭而露偽

談清華簡十二偽簡《參不韋》裡“參不韋“一名的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