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之痛: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沉默悼词》

allen97f
·
(修改过)
·
IPFS


第一幕 · 他们也曾举起枪,为了我们活下去

我看不下去国共内战的电影。

不是因为血腥,不是因为剧情沉重,而是因为……我太清楚那些“反派士兵”在镜头里倒下的样子,和《八佰》里为国守楼的士兵,没有任何分别。

我不知道该把那种情绪叫做什么。

不是愤怒,不是悲伤,更像是一种失重感——

一种你忽然意识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删节版历史里的崩塌。

那天晚上我一个人坐在电脑前看电影,剧情演到解放军攻城,国民党士兵四处逃命。

有个镜头给了一个士兵的背影,孤身一人,推开炸断的门扉往外跑。

他没脸孔,连名字也没有,只是奔跑。

下一个镜头是他被打中胸口,扑倒在瓦砾上,身子抽搐两下,死了。

我突然眼眶一热,不是因为这场景煽情,而是因为:

“也许这个人,在八年前是淞沪战场上的英烈。”

他可能在抗日时背着美军空投的物资从缅甸翻山越岭;

他可能在长沙保卫战里一个晚上换了四次子弹带;

他可能写过家书说:“妈我一定回来,我们打得快赢了。”

然后呢?

八年后,他换了一面旗,站在另一条战壕里。

于是他的死,变成了“值得庆祝”。

于是他倒下的瞬间,没有音乐、没有悲壮、没有一句话。

仿佛他不是人,只是“反动派被歼灭”的数字。

我不是不支持现在的国家。

我只是,不能说服自己在这个镜头前冷漠。

我不是觉得共产党不对,

我只是,无法忍受这样死去的中国人,连一个名字都没有。

后来我关掉电脑,坐在黑暗里发呆。

窗外是午夜的城市,还有霓虹和车声。

我忽然觉得我和这个时代之间,有一道看不见的屏障。

我们活得太快了,快到不配悲伤;

我们学得太整齐了,整齐到只剩唯一剧本。

我们甚至哀悼得太正确了,正确到那些“不该被纪念的人”,就真的再没人提起了。

不是我太脆弱。

是我不想成为那个,看着无数“自己人”倒下时,还鼓掌的人。


第二幕 · 后来,他们成了“叛军”

我不怕他们倒下,我怕我们忘了他们为什么曾站起来。

我后来翻了很多战史档案。

不是因为我对军事有兴趣,而是因为我想知道——那些在解放战争中被歼灭的部队,到底是谁。

我发现很多熟悉的番号。

第74军,淞沪抗战的主力精锐,几乎和日军硬拼到底。

第5军,缅甸战场上和盟军并肩作战,被美军称为“东方之钢”。

第18军、杜聿明兵团、黄百韬兵团、张灵甫的部队……

这些名字,在抗战史里被铭记。

但在内战史里,他们只被称作“反动残余”。

他们不是换了一颗心。

他们只是换了命令,换了上级,换了一个被命令说“敌人”的方向。

然后就成了要被打死的人。

而我们——

被教会如何欢呼他们的死亡。

在淮海战役,有个叫孙立人的将军,本来是想派兵增援友军的,

但因为政治角力,被拖延了三天。

等他出发,整支兵团已经被全歼。

有几万人,直接消失在了黄泛区的泥地里。

他们中,很多在几年前还在战场上杀鬼子。

他们没叛国,他们只是“没来得及跳出剧本”。

然后剧场换灯,他们没台词了,就被推出去了。

我不是说共产党不该赢。

我只是觉得,这个民族花了太多力气在庆祝胜利,

却几乎没花哪怕一分钟,好好悼念一下被胜利淹没的人。

有些人,不是败类,只是没被允许活着到最后。

有些忠诚,不是错误,只是写在了不被允许的旗帜上。

我很怕有一天,我自己也会变成那种人——

不是坏,只是没跟上剧本更新的速度。

但这份痛还不止于此。

有时我甚至怀疑:

他们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吗?

那些被派去围剿“共匪”的士兵,

真的知道“匪”是谁吗?

我看过一部电影,叫《破晓东方》。里面有一个细节让我一直忘不了:

当时国民党高层,已经败局将定。

他们不是调动正规军去打仗,而是放出监狱里的罪犯,

给他们钱、给他们枪,命令他们假扮共产党人,到处烧杀抢掠。

目的不是打胜仗,而是制造混乱——

制造人民对“共匪”的恐惧感。

这一幕让我头皮发麻。

因为我意识到:

也许,很多还在前线浴血的国军士兵,并不知道自己其实在执行一个“自毁型政权”的最后操作。

他们以为自己还在“保家卫国”,

他们以为共产党真的是暴徒,

他们是听着“汉贼不两立”长大的,

是背着抗战英烈墓前誓言长大的。

可他们不知道,

他们此刻效忠的对象,已经在赌桌下签了死亡条约,

他们的忠诚,正在被当作工具消耗,

就像一块擦黑板的抹布,用完就扔。

这种忠诚最让人心碎的地方在于——

他们不是坏人,他们只是被误导、被利用、被消耗。

而他们死的时候,什么也不知道。


第三幕 · 我们现在,是不是也在制造沉默

有时候我在想,

我们真的比当年的他们更清醒了吗?

我们嘲笑国军士兵忠于一个腐败政权,

却不敢承认我们自己也在默默顺从着什么。

我们骂他们“眼瞎”,

却从不认真看一下自己到底在看什么、信什么、重复着什么。

很多人都说:“他们活该,谁叫他们不反抗?”

但反抗需要代价,需要信息,需要信念,

而那个年代,这一切几乎都是奢侈品。

我们这一代人,信息更多了、自由更多了,

可我们真的比他们更懂得如何思考吗?

我们是不是也习惯了只转发可以转发的内容,只表达可以表达的情绪

是不是也在不知不觉中,

替别人删除了我们不想处理的真相?

我小时候也背过《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

也记得“自1840年以来,为反抗内外敌人…”那段话。

但从来没人教过我:

那些死在解放军枪下的国民党士兵,

是不是也算是“反抗外敌”的一部分?

没人说,

因为说了会乱,说了会痛,说了就不是“统一叙事”了。

所以我们都学会了闭嘴,

学会了只纪念那些被允许纪念的死者

学会了为一部分人的牺牲默哀,

而对另一部分人的死亡装作没看到。

这让我觉得可怕。

不仅仅是因为沉默,

而是因为——

我们已经学会在不知情的状态下,为沉默辩护。

你可能会觉得我写得太悲观了。

但我并不觉得这叫“悲观”。

我只是想确认一件事:

如果有一天,这个国家再次需要有人流血、牺牲、服从、听命,

那我们到底会成为谁?

是那个发命令的人,还是那个倒下的人?

是那个看见真相却闭嘴的人,

还是那个死了连名字都不能被提的人?

如果我自己也不知道答案,

那我就没资格嘲笑那些倒下的人。


第四幕 · 留灯者的低语

这篇文章没有结论。

我也没有答案。

我只是走进历史的废墟里,

捡起几件被人踩碎的名字,

在尘土里拍了拍,

然后安静地放在这里。

我记得那些倒下的国军士兵,

记得他们本可以活到今天,在家门口晒太阳,看孙子上学,

本可以老去——

而不是年轻地躺进谁都不再提起的泥里。

我记得他们不是圣人。

他们有人懦弱、有人愚忠、有人盲信、有人残暴,

可也有人英勇,有人善良,有人只是想保住家人。

他们没有都干净,也没有都肮脏。

他们只是比我们先一步,被命运叫了号,没来得及辩解,就先死了。

我不站队。

我也不想教育任何人。

我只想在这个信息膨胀、情绪泛滥、剧场大合唱的时代里,

轻轻地开一盏小灯,

为那些被删掉、被误解、被抛弃的名字

保留一个可以不被审判地被提起的角落。

我们可以骂政权、怀疑制度、反思叙事,

但在做这一切之前,

我希望我们先学会一件事——

为每一个不被允许活下去的生命,默默流一滴眼泪。

不是因为他们“该不该死”,

而是因为,我们终于不再只听命令来决定谁值得被记得。

这篇文章不是祭文。

它是我对这个剧场说的一句悄悄话:

“你忘了的,我帮你记着。”

(全文完)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allen97f一个破碎乐观,想记录努力成为一个觉知者过程的普通人(啰嗦的观点型散文叙事者)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