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情緒寄生》

離子
·
(修改过)
·
IPFS
·
我學著去認識情緒,為了更自由地活著,甚至蛻變。

某天深夜兩點,這本書有電子書的版本,我也有可兌換的點數。正好以前我常感嘆工作之餘難有時間專心閱讀和記錄,於是趁著心血來潮租借下載,但也因為是電子版本,所以不會記錄摘錄的頁碼。雖然許久未讀,但我相信我讀得完,而心理學相關的知識也終生受用。


自序

深刻地愛著,卻無法感受被愛

於是我投向深度心理治療,心裡想著,要陪伴那些不曾被父母好好對待過的孩子,可以銘發出隱藏內心的不平之音。然而,很快我就發現,那些不曾好好對待孩子的父母,大多也有著令人心碎的童年,或無法言說的婚姻困境。

而所謂「認命」,不是叫我們什麼都不做,站在那兒束手就擒,而是實實在在地去「認識」:每一種「命」,都是為了讓我們從中淬鍊出屬於自我的獨特的美好。


那些憤怒與失落、遺憾與憂傷……

某天,年輕人告訴我:或許媽媽結婚以後,心裡也受了很多委屈,所以讓她沒辦法扮演好一個慈母的角色,以致把氣都出在孩子身上,變成一個會毒打孩子的媽媽。

年輕人為他曾經被打、被虐待的童年,找出一項非常重要的生命意義:或許,這件發生在他生命中的「壞事」,卻讓一個在傳統家庭中地位卑微的女性,可以因此而「活了下來」。

我理解那樣的痛苦,為此,活在是否從婚的選擇更加自由的時代裡,我擁有不讓像這樣的憾事再被延續的機會,也盡量善待如今與我活在同個時代的人們。


懂得如何選擇,懂得活出自由

覺察力開啟的早期,我們的關注點很容易放在「為什麼他要這樣對待我」的執著上,最後讓自己陷入更深的痛苦,或是更無力的關係糾葛中──我將這種心理機制,統一命名為「情緒寄生」的現象。

我的人生,有我與他人發生的恩怨,我想,你們身上也有你們與他人發生的。對我而言,整理過往不是為了重提傷害,而是讓自己更懂得如何選擇,更懂得活出自由。

以一個過來人的經驗,我想說的是:不管你的人生遇過多少鳥事,等到你對它們有了不同層次的懂得,你就重新獲得自由了。


         情緒,解讀世界的方式


哈哈鏡效應──專屬於自我的情感邏輯

我們看待這個世界的眼光,都是我們心理情緒基調的投射。

我從沒想過女兒竟會如此纖細、敏感又脆弱,我時常看她將枕頭一個個交疊,圍成一座圓形的孤單城堡,而她瑟縮著身體坐在城堡裡,編織著別人無法理解的心境。


過去那些不曾被好好安撫的情緒

巧妙地,理智功能低落時,情感上「自我觀察」的條件卻因此形成了。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面哈哈鏡,因過往的喜怒哀樂而不規則地反射與聚焦,形成專屬於自我的情感邏輯:內在是快樂的,世界就呈現歡樂;內心是不安的,世界就反射出不安的模樣。

我不禁加重了擁抱女兒的力道,不想浪費時間深鎖眉頭,質問女兒到底為什麼哭,也不想耗費力氣來自我鞭笞,為那些自動浮出的畫面來責備自己。我可以選擇用母親角色的批判性,來壓抑小孩不准出現這種不合邏輯的情緒反應,也可以選擇用母性的涵容面,來回應這一切。

這一段裡作者從看見孩子的情緒反應開始,進行一連串對於情緒的觀察和思考示範。從「是什麼讓她怕成這樣?」,到「也許女兒的感受並不如表面所見」,再接著想起與那種情緒或許相關的,身為父母卻爭吵不休的模樣,以及自己想不起女兒當時表情的情況,意識到「也許當時我們也被自己的情緒所困,而忘記該去關注孩子」。


「打斷它」或「聽下去」,你的選擇會是?

是啊,面對眼前出現一位情感橫流的人,母性的掙扎人皆有之,所能選擇的不過是「打斷它」或「聽下去」而已,而卡在中間衡量的那把尺度來源有二:一是我和此人的關係,二是我和自己的關係、和過去的關係。

生命最困難的議題,莫過於如何超越既有的關係、既有的假設、既有的經驗,重新創造新的感受、新的可能和新的相信。

我想起前幾天剛與朋友分享過的自身看法:接觸心理學及哲學、宗教帶給我的好處是,我在這些領域裡看見各式各樣的價值觀,因此知道「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價值觀」,而明白世界上不存在絕對正確的價值觀。我可以選擇任何一種或多種,甚至在組合後創造出適合自己的價值觀來活。

首先,是戒掉責罵(打)孩子的壞毛病,然後多費點心思去修復與伴侶之間的關係、與父母的關係。



自我中心效應──想像自我的重要性,可能導致災難

過度想像自己與災難發生的關聯性,所形成的情緒反應,目的是藉此來維護內在自我的重要性。


我們所以為的狀況,其實都只是我們的想像?

有沒有可能,是她「想像」自己是世上唯一關心媽媽的人?有沒有可能,是她「想像」爸爸沒有能力關心媽媽,所以才自以為正義地佔據那個需要保護母親的位置?


記得在「內在想像」和「外在現實」之間也畫上界線

這是一種因為「自我中心」的情感特質所引發的「現實等同」狀況:我們太焦慮於周圍可能發生災難,又太看重災難與自己之間的關聯性,便覺得倘若自己沒有做點什麼,災難就有可能真正發生。



時空凍結效應──以為周圍人事物不曾改變

當情緒形成一種負面平衡時,我們會傾向認為外在造成負面的人事物不會改變,以免自己因為期待事情好轉而再度失望。


一種不自覺的偏執,覺得父母不可能改變

對於害怕的事物,我們總會想出抵禦它的方法;身為最親愛的家人,我們使用的辦法往往是一針見血,光憑一句話就能讓對方鎖喉,無言以對。

我很快也找出抵禦「媽媽眼淚」的必殺絕技,就是面無表情地跟他說:「你就只會哭。除了哭,你還會什麼?」

讀到這裡我內心為之震撼,驚訝於恐懼足以讓孩子反過來對大人說出這樣的話語,也在嘗試體會那位面對這番質問的母親的心情時,感受到沉重的無力。是啊,情緒是因為能被允許表達、被看見、被接納才會表達,當傾聽方展現這般帶有拒絕意味的態度時,還有哪個尚存理智的人會繼續嘗試表達、繼續暴露自己弱小的一面任人攻擊呢?


父母的作為,究竟是「綁架」,還是「愛」?

更精確地說,「愛」和「綁架」的感覺,在我心裡便的洶湧起伏,有時感受到的是「綁架」,但更多時候,是「愛」。就像何曉玫說的:「有沒有可能是『愛女心切』呢?」

每個人都有自己長大的故事。我們可以忘記自己是怎麼長大的,卻不能不知道,我們「感覺」自己是怎麼長大的。

正是這些「感覺」,才讓我們困在凍結的過往時空中,繼續用一程不變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



柔焦效應──美化過去,變成無法忘懷的回憶

當我們對現實生活不滿意時,會透過對已經逝去的人事物的美化與懷念,來安慰自己,曾經也有頂尖幸福的可能。

他對過去的美化令我翻白眼,但心裡又感嘆,這不過是另一種情緒的慣性罷了?將痛苦經驗給「柔焦」處理,看不見真實,心就不會感到那麼刺痛。如此一來,苦情的人生也可以很美,得不到的感情才是最真。




當你成為情緒寄生的宿主,8個你應該知道的事?

原文較長,只有依照自身認知去重新述寫簡短版本。

  1. 把自己的負面感受程度乘以三至十倍,大概就是那個用情緒折磨你的人的心情。

  2. 表現出的負面情緒反應愈強,寄生者從你身上吸收的養分就愈多。

  3. 想想自己是不是一個容易被情緒寄生的人。

  4. 找幾位腦袋清楚的固定對象聽你訴說與情緒寄生者之間的關係糾葛。

  5. 如果自己身上導致情緒寄生的行為和特質難以改變,與其花時間為此事傷心,不如及早學習和這種困境共處。

  6. 當身邊有情緒寄生者已相當程度在影響你,可能是你平時的作為讓他們聚集在一起的關係,是「物以類聚」的法則。

  7. 與情緒寄生者之間和解的方式通常需要些時間,且較為平靜舒緩。

  8. 有時候保持距離是最好的相愛方式,且並非所有的愛都適合讓人緊黏在一起。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书音影

只是摘錄,內容並非出自於我。 若希望支持可以去找該書來購買。

離子靈魂不滅,漂泊在文字之間。
  • 来自作者
摘錄,期許智慧流傳
1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