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Jiawei 嘉煒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Vol. 8「我是誰」這個問題從哪裡來?

Jiawei 嘉煒
·
·
當我們開始問:「我是誰?」
我們已經從一種純粹的生物個體,轉變為一種擁有心理縱深的奇妙存在。

這個問題的出現,不是必然的。它不是所有人都會問的問題,更不是所有生命都具備的能力。它代表著一種心理結構的轉變,一種對「自我」的生成與拆解能力的開始。這種行為有點類似,想揪著自己的衣服,把自己抬起來。這似乎是無法得到答案的問題。

自我問題的出現,始於心理縱深的打開

在原始環境中,生物的決策幾乎全由系統一處理——即時反應、生存本能、情緒驅動,這些足以維持生命。而「我是誰」這樣的抽象提問,並不具備明確的生存效益。

你敢問自己,「我是誰」嗎? Generated by ChatGPT 4.o

那麼,這個問題究竟是怎麼產生的?

答案藏在人類獨特的兩個能力中:

  1. 時間感的延展:我們開始思考過去、現在和未來,以及我們的存在是否與這個世界有必然關聯。

  2. 內部語言的生成:我們任何的思維,都對應著語義,語義才會轉換成語言。當我們理解到這層的深層邏輯時,我們開始思考,語義又是從何而來呢?

這兩者共同導致了一個革命性的現象:心理內觀空間的出現。你不再只是處於此時此地的反應者,而是開始觀看自己——在時間中延續、在語言中定義、在記憶中尋找意義。


「我」的概念不是天生的,是敘事建構的

我們從來不是直接「知道」我是誰,而是透過回憶、比較、反思、選擇,慢慢拼湊出一個「我」的故事。不管是,認知深度如何,你總會有自己的內在敘事的認可,對於吃喝拉撒吃喝玩樂,沒有產生過思考的人,那麼深層次的我,則沒有出現過。但是,當你重新試圖重組它,表述它的時候,「我」就發生了。

這是人類意識的一大特徵:將碎片化的經驗,拼成一套自我敘事。但這套敘事,並非穩固的真理,而是可變動的結構。你可以重新講述自己的故事、調整因果關係、賦予某些事件不同的意義。而這個過程,正是元認知(metacognition)能力真正開始介入之處。

元認知(metacognition):學術上的標準用語,指對自身認知與思維過程的覺察。

「我是誰」這個問題,是自我敘事的不穩定性觸發的

大多數人並不會主動問這個問題,除非遭遇裂縫:一場無法解釋的失敗、一次價值觀的崩潰、一段情感的斷裂以及一種對生活的徹底失望。這些事件讓人開始質疑原有的自我故事,開始發現自己一直套用的角色、價值、身份可能並不屬於自己。

這便觸發了心理深處的一種焦慮,但也同時是一種機會:你開始有機會,不只是活著,而是創造出「為何而活」的敘事主體。

「我是誰」,是一道裂縫,也是一個通道

這個問題的力量,在於它不會給你一個明確的答案。它是一個召喚,一個召喚你去建構「誰是我」這個敘事的起點。

這也是系統二開始從被動決策者轉變為主動建構者的關鍵一步。

當你開始意識到:「原來我可以不是別人說的那樣」、「原來我可以對我的敘事負責」,這時,你已經站在了意志生成的起點上。

歡迎加入《意志回路激活理論》(WCAT)——意識之旅

【Matters 中文原創版】

【Medium 英文映射版】

【WCAT官網(理論發展概況)】

【X傳播站】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