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note]金刻羽:中國經濟、關稅、貿易、特朗普、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

apatheia
·
·
IPFS
·
本文是Lex Fridman播客#477 Keyu Jin: China's Economy, Tariffs, Trade, Trump, Communism & Capitalism的筆記,深入淺出地拆解了西方社會對中國經濟的諸多誤解,並提供了對其獨特運作模式、創新動力、社會變遷及國際關係的深刻分析。這場對話旨在幫助聽眾理解一個遠比刻板印象更為複雜、充滿活力且不斷演進的中國。

《金刻羽博士深度剖析中國經濟:破除迷思與洞察未來》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經濟學家金刻羽博士在「Lex Fridman Podcast #477」播客節目中,以其新書《The New China Playbook: Beyond Socialism and Capitalism》的洞見為基礎,深入淺出地拆解了西方社會對中國經濟的諸多誤解,並提供了對其獨特運作模式、創新動力、社會變遷及國際關係的深刻分析。這場對話旨在幫助聽眾理解一個遠比刻板印象更為複雜、充滿活力且不斷演進的中國。

一、 解讀中國經濟的獨特模式與社會結構

金博士指出,西方對中國經濟最大的誤解,莫過於認為「少數人甚至一人掌控全國經濟」。事實上,中國經濟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有機體,其運作模式高度去中心化,並在政治集權與經濟活力之間找到了獨特的平衡點。

  • 「市長經濟」:去中心化下的激烈競爭中國的經濟模式可以被形容為一種「地方首長經濟」。各地方首長在激烈競爭中扮演著改革推動者與科技創新驅動者的角色。中央政府透過決定官員的升遷、獎懲,牢牢掌握著他們在地方的命運。這種政治集權與經濟去中心化的結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測量地方官員能力的標準。

    最初,GDP增長是衡量地方官員績效的唯一指標,這導致了地方政府間為吸引投資、推動工業化和出口而展開的激烈競爭。隨後,地方政府發現透過出售土地可以獲得巨額財政收入,這刺激了房地產開發和城市化進程。這種激勵機制使得整個經濟以「雙倍速度」擴張,但也導致了對房地產的過度依賴,為後來的房地產危機埋下伏筆。

    金博士進一步闡釋,這種「大力扶持」(Big Push)的產業政策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在電動車(EV)、電池、太陽能板等新興戰略產業的起步階段,地方政府的介入對於資源動員、供應鏈協調至關重要,能夠加速市場發展,避免像美國在某些戰略領域的落後。雖然這種模式可能導致資源浪費(例如80個城市都發展電動車產業),且政府並非資源配置的最佳選擇,但從中國的成功經驗來看,這種模式在推動生產和創新(如專利數量)方面效果顯著,尤其在新興領域。金博士認為,這種「市長經濟」雖然在效率上存在不足,但卻是中國經濟實現高速擴張的必要條件。

  • 權威與自由的微妙平衡金博士指出,西方普遍認為中國人對權威是「盲目服從」的,這是一個極大的誤解。中國人與權威之間存在著一種「微妙的關係」:對權威的尊重並非盲從,而是在一種「隱性契約」下,以某種程度的順從換取社會的穩定、安全、和平與繁榮。這種內在的「反叛精神」和對機會的追求,正是中國「激進、充滿活力創業精神」的源泉。數以百萬計的年輕人擁有創業夢想,他們看到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規模經濟和數位化轉型帶來的無限可能,渴望改變地方經濟。

  • 資本主義的效率與社會主義的底色在金博士看來,從純粹的經濟層面來看,中國是她見過最資本主義的社會之一。中國企業的競爭力、人民追求財富的雄心與執著,以及市場上消費者購物、企業投資並追求高回報的行為,都體現了極致的資本主義精神。然而,在社會層面,中國卻高度社會主義。國有企業主導著許多關鍵產業,國家銀行掌控著金融體系。社會強調「共同富裕」、「機會均等」和「公平社會」。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社區組織活動,以及為老年人提供的免費課程,都反映出強烈的「社群主義」和對社會和諧的追求。中國試圖在市場激勵的基礎上,保留這些「社會主義特色」。

  • 無所不在的競爭文化中國社會的競爭無比激烈,尤其是在企業界和教育領域。中國企業為爭奪市場份額而努力工作,若一種商業模式成功,所有人都會效仿,導致激烈的「複製」競爭。教育競爭更是殘酷,為彌補社會階層的不足,家庭會將全部資源投入到子女教育中,以期透過教育實現社會流動。

  • 儒家思想與精英選拔儒家思想作為一種道德哲學,強調社會和諧、倫理道德、個人責任和對社會的貢獻。其中,儲蓄、節儉被視為道德自律的一部分,而教育則是道德修養的途徑。金博士認為,中國經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歸因於其長期的精英選拔制度(meritocracy)。儘管存在不完善和競爭激烈,但標準化考試(如高考)在選拔人才方面相對公平,確保了社會底層人民相信他們的子女仍能透過努力獲得更好生活的機會。這也解釋了為何許多中國前任領導人及公務員都出身於優秀學府且多為工程師背景。然而,金博士擔憂這種精英選拔制度目前在就業市場上正逐漸受到侵蝕,人脈關係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 個人競爭經驗的反思金博士分享了她童年時在中國學校的競爭經歷,期中期末考試成績從全級第一到第八百名都會公開排名。她承認這會激發雄心,促使人們努力奮鬥,不將一切視為理所當然。然而,這種高度結構化、強調「框內思考」的競爭,也限制了個人批判性思維和創造力的發展。她到美國後才意識到可以「質疑權威、質疑文本」的自由。

二、 改革開放的歷程與創新之路

中國自1978年鄧小平實施改革開放以來,經歷了令人驚嘆的經濟轉型和增長奇蹟。

  • 鄧小平的務實改革鄧小平是中國歷史上最具務實精神的領導人,他的「改革開放」政策對中國社會、生活和經濟產生了深遠影響。他提出的「不管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的理念,體現了改革的務實精神。鄧小平的改革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透過巧妙的激勵機制,讓地方政府(市長、省長)成為改革的執行者和受益者。早期改革包括建立經濟特區(如深圳從漁村轉變為出口平台,再到「中國式矽谷」),以及1980年代的農業改革(允許農民自由種植並保留盈餘)。中國於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更是其經濟騰飛的里程碑。每一次重大改革,都帶來了長達十年的經濟增長。然而,金博士認為過去15年改革步伐有所放緩,且中國經濟潛力遠未發揮。她指出,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已不再是經濟因素,而是國家安全和政治因素。

  • 政府與私營企業的動態關係金博士強調,西方認為中國政府「壓制」私營企業是一個根本性的誤解。實際上,地方政府為了自身的GDP增長、就業和投資績效,往往會積極幫助那些有前景的私營企業。例如,像DeepSeek這樣的私人企業能夠取得成功,並讓國家感到驕傲。中國政府採取的策略是「先創新、後監管」,這與歐洲「先監管、後發展」的模式截然不同。這種方式鼓勵了大量金融創新(如P2P平台),其中有些是成功且有益的,有些則帶來了災難。這種模式讓中國經濟變得極其複雜,不能簡單地歸結為政府不利於私營部門。儘管國家在能源等國家安全領域佔主導地位,但中國的創新和創業活力,主要來自私營部門。

  • 中國創業環境的雙面性在中國創業的優勢在於令人驚嘆的速度。一個好的想法能夠快速實施並實現,因為有完善的基礎設施、數位基礎設施、大量的工程師人才(且相對廉價),以及激烈的市場競爭和消費者快速回饋。例如,小米從手機製造商轉型為頂級電動車生產商。然而,中國創業環境也存在挑戰:破產法不完善,競爭可能不公平,甚至有「邪惡的競爭者」會透過非法手段打壓對手。此外,知識產權保護較弱,法律體系效率不高,好點子容易被複製。創業家還需要投入大量精力與地方政府建立良好關係。

    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的「消失與再現」事件,則向中國企業家傳達了一個重要信號。金博士認為,這並非是對創業精神的打壓,而是強調資本必須服從政治權力。她指出,馬雲的螞蟻金服在未受銀行監管的情況下從事銀行業務,對金融穩定構成威脅,因此叫停其IPO具有經濟監管依據。更深層次的信息是:作為資本家,應當保持低調、專注賺錢,並回饋社會,避免過度張揚或積累過多政治影響力。在中國,鋒芒畢露並非好事,如同「最高的樹最容易受到風吹」。這改變了中國富豪精英階層的行為模式,但並未澆滅年輕人成為企業家的夢想。

  • 從「零到一」到「一到N」的創新模式金博士區分了兩種創新模式:美國擅長「從零到一」的突破性、顛覆性技術創新**,而中國則在「從一到N」的商業化、規模化、降低成本和技術擴散方面具有獨特優勢。中國企業專注於解決問題,並透過規模效應和成本削減來提升技術。

    她強調,美國的制裁和技術封鎖意外地促成了中國的「危機創新」。當中國能夠輕鬆從美國進口晶片時,其國內半導體產業發展停滯了20年。然而,美國的出口管制和制裁,反而激發了中國企業和政府的「生存危機感」,在短時間內大幅提升了國內晶片產能和技術。DeepSeek的出現,以及華為在遭受制裁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強大地回歸」,都證明了這一點。這表明美國的出口管制可能適得其反,反而縮小了中美在尖端技術上的差距。中國採取的是「舉國體制」,將國家所有資源投入到科技發展中,類似於追求奧運金牌的模式。

  • 複製文化與知識產權在中國,對技術的「複製」行為,在文化上與西方存在差異。金博士坦言,中國的產權觀念與美國不同,企業對複製成功模式「沒有顧慮」,只要能帶來成功。這也是中國企業競爭激烈且傾向於「做相同的事情」的原因。然而,她相信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到新的階段,對品質和價值的重視將會提升,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也會變得更加嚴格。

三、 面臨的挑戰與未來展望

儘管中國經濟成就斐然,但也面臨著結構性挑戰。

  • 從生產導向到消費驅動的轉型中國經濟目前最大的挑戰是消費不足。長期以來,中國政治經濟模式擅長擴大供給,但在提高個人消費方面卻極為薄弱,因為激勵機制集中在生產而非消費。為了成為一個富裕國家,中國必須從生產型國家轉變為消費型國家。這意味著政府需要將衡量地方官員績效的標準,從單純的GDP增長轉向包含消費指標,並在社會保障、醫療、養老等方面加大投入,讓人民感到更安全,從而願意消費而非過度儲蓄。

  • 「短平快」與長期視角的拉鋸金博士觀察到,中國的經濟參與者既是「最有耐心的」,也是「最沒耐心的」。政治上的連續性使得中國能夠制定跨越幾十年的長期規劃,而中國家庭對子女教育的投資也是一項跨越多代的長期工程,同時,高儲蓄率也反映了中國人對未來的長期規劃。然而,另一方面,中國社會也盛行「短平快」的文化。在經濟決策中,投資者傾向於快速變現、不需投入太多精力的項目。這種短期主義的、投機取巧的商業模式曾非常流行。金博士認為,當前的經濟下行雖然帶來陣痛,但也迫使中國人反思,意識到經濟不會永遠上漲,短期機會主義的經營方式最終會失敗,促使他們更深層次地關注長期價值。

  • 獨生子女政策的深遠影響與人口挑戰獨生子女政策是中國歷史上最激進的政策之一,對經濟和社會產生了深遠的意想不到的影響。

    • 積極影響:它意外地開啟了中國女性的「黃金時代」。獨生女獲得了家庭前所未有的教育投資,被「像兒子一樣撫養」。這使得中國女性在許多行業、管理層乃至政府部門中佔據重要地位。現在,許多中國家庭甚至更傾向於生女兒,因為女兒在婚姻市場上擁有更高的議價能力。

    • 消極影響:獨生子女政策是中國高儲蓄率的重要原因之一。家庭為一個孩子投入巨額教育費用,並為其未來購房、結婚做準備。同時,也加劇了教育競爭,導致獨生子女一代本身不願生育太多後代,因為他們不希望孩子重蹈自己的「競爭之苦」。此外,它還打破了家庭的傳統等級制度,使得孩子成為家庭的「小皇帝」。

    • 人口結構變化:該政策實施時間過長,導致中國的生育率過低,當政府意識到問題並放寬政策時,已為時過晚。中國目前面臨嚴重的老齡化問題,但金博士對此並不悲觀。她認為,人工智慧(AI)等技術的進步將有助於應對勞動力短缺,更關鍵的問題在於技能差距和教育體系的改革,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技術社會。歷史經驗表明,老齡化社會反而會更快地採用新技術和自動化,從而推動經濟整體發展。

  • 房地產危機的深層影響幾年前,中國政府開始整頓房地產行業,目的是遏制投機性泡沫,讓房屋回歸居住屬性。這一舉措對中國經濟產生了巨大衝擊,因為房地產是中國經濟的兩個核心支柱:地方政府財政體系和金融體系。地方政府的資金主要來自土地出讓金,房地產的萎縮直接導致地方財政收入大幅縮水。同時,房地產也是金融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崩潰也衝擊了金融體系。對普通消費者而言,他們的財富主要集中在房地產而非股市或其他投資,因此房地產危機讓他們感到財富縮水,進而減少了消費。金博士表示,讓經濟擺脫對房地產的依賴通常需要3到5年,最壞情況下可能長達10年。

  • 駁斥「中國經濟崩潰論」金博士堅決駁斥西方屢次提出的「中國經濟崩潰論」。她認為「崩潰」一詞過於強烈,儘管中國經濟面臨持續放緩,但其基本面依然穩固。這些基本面包括高素質的人力資本、充足的實體資本、宏觀經濟穩定和政治穩定。這些因素為中國經濟提供了強大的韌性,即使目前消費者信心不足、私人投資不夠。她指出,中國目前人均GDP約1萬美元,卻能與美國在尖端科技領域並駕齊驅,這是歷史上首次出現的情況。中國經濟的潛力遠未完全釋放。

四、 中美關係的複雜性

中美關係是全球關注的焦點,金博士對貿易戰、台灣議題及雙邊溝通提出了獨到見解。

  • 關稅的非效性與貿易戰的危害金博士作為經濟學家明確指出,關稅是一種無效且有害的全球貿易工具。它不僅對中美兩國,也對全球經濟造成損害,因為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中間產品出口國和製造業價格錨定者,其關稅負擔會波及全球供應鏈。她認為,美國應當專注於提升自身的國內競爭力,而非透過關稅來懲罰外國。她以1980年代美日半導體競爭為例,指出日本的崛起反而刺激了美國國內的創新和競爭力,最終使美國再次成為半導體領導者。保護主義政策會扭曲市場,導致美國失去其深度參與全球貿易網絡所帶來的影響力

    中國在與美國的貿易談判中秉持「對等、互惠和務實」的原則。中國不會在美國不降低關稅的情況下單方面行動。談判必須務實,不能將經濟問題與香港、台灣等政治問題混淆,更不能挑戰中國的技術安全或其獨特的混合經濟模式。金博士認為,美國可以透過談判獲得中國在服務業開放、增加購買美國商品、改善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承諾,同時降低關稅,實現雙贏。

  • 外交智慧與相互尊重的呼籲金博士強調,中美之間必須保持溝通渠道暢通,避免像拜登政府初期那樣中斷溝通,這極其危險。她認為,中國政府在經濟壓力下,真心希望緩和與美國的關係。同時,相互尊重和「給面子」(face saving)對中國而言至關重要。她相信,只要美國能展現出更多的文化理解和尊重,許多問題都能更容易解決,甚至能推動中國做出更多有利於美國的事情。

  • 替代關稅的政策工具金博士建議,與其使用關稅這種懲罰性工具,美國不如採取「胡蘿蔔加大棒」中的「胡蘿蔔」策略,即透過補貼、研發投入、支持大學體系、吸引全球人才等方式,強化國內競爭力。美國在吸引人才方面具有世界領先優勢,若能充分利用這些優勢,將比關稅更有效。

  • 台灣議題:經濟、民族情感與戰略耐心台灣對中國經濟和全球經濟都至關重要,尤其是台積電(TSMC)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關鍵地位。對於中國年輕一代而言,「統一」是他們心中的「夢想」和愛國情懷的一部分。金博士認為,中國政府展現出「戰略模糊」和「戰略耐心」。鑑於中國當前的經濟形勢,如果中國經濟能持續向好而台灣經濟相對放緩,長期來看,這可能是中國解決分歧的最佳策略。她判斷,任何軍事行動對中國而言都將是巨大的損失。她還指出,中國大陸的士兵多為獨生子女,假設中國人民願意為統一而犧牲獨生子女的生命,這是一種誇大和過度延伸的說法,因為中國人民更關心和平與穩定。

  • 美國移民政策的兩難金博士理解美國在移民問題上的兩難。從純粹的經濟角度看,移民有助於降低物價、抑制通膨、維持供給,並透過低成本勞動力維持服務經濟,提升整體生活水準。然而,她也理解國內民眾對工作機會受到威脅的擔憂,以及社會和諧的重要性。最終,這是一個在社會和諧與經濟效益之間取得平衡的選擇。美國作為一個高度多元化且容忍不穩定的國家,擁有獨特的文化和制度能力來應對這些衝突而不會分崩離析。

五、 走近中國與其人民

金博士認為,西方社會對中國存在著根深蒂固的誤解。

  • 破除西方對中國的刻板印象她回憶起1990年代末在美國求學時,許多美國人對中國的認識僅限於「三個T」:台灣、西藏和天安門廣場。這與當時中國正在經歷的奧運申辦熱潮、基礎設施建設、加入WTO的興奮以及激進改革所帶來的活力形成了巨大反差。金博士認為,這種理解上的巨大鴻溝至今仍然存在。

  • 親身走訪:超越大城市的體驗金博士鼓勵人們親身前往中國,特別是深入二三線城市,而非僅限於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她指出,許多經濟機會和創新活力正發生在這些地方,例如Pop Mart等公司就來自二線城市。中國的年輕一代不再滿足於工廠的製造業工作,他們追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熱衷於時尚、娛樂、旅遊和美食。許多本土咖啡連鎖店在短時間內擊敗了星巴克。這些都顯示出中國地方經濟的活力、趣味和個性。透過親身接觸,人們會發現中國是一個「非常有趣、豐富多彩、充滿活力的複雜國家」,而其人民「真誠、風趣、熱情、注重社群連結」。

  • 社區情懷與個人主義金博士懷念自己童年時,物質貧乏但社區關係緊密,家家戶戶不鎖門,鄰里互助,人們為共同目標奮鬥的時期。她認為,這種共同目標和社群意識,是極度個人主義的資本主義社會所缺失的。中國政府試圖在市場激勵的同時,保留一些社會主義的「社群」特色。她指出,過度的個人主義可能導致孤獨、絕望和社會分化。

  • 中國的選擇與取捨金博士總結道,一個國家不能同時擁有所有美好的事物,必須做出選擇。如果中國希望在技術上取得霸權和突破,就必須容忍像美國那樣出現極度富裕的人群和相應的財富不均。她強調,冒險資本推動不確定性投資,正是美國實現技術突破的關鍵。然而,中國卻無法容忍這些極端富有的個人及其所擁有的巨大權力,並對金融體系進行高度管制。這是一個悖論:你不能一方面譴責金融體系的貪婪,另一方面又不接受它是創新動力來源的事實

  • 中國人民的本真之美在所有的競爭和野心背後,金博士認為中國人民是一群真誠、風趣、有社群感且真實的人。她提到,儘管社會存在一定程度的控制,但他們總能找到真正展現自我的方式。中國仍然是一個非常溫暖的國家,對外國人友好。

結語

金刻羽博士透過這場播客對話,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厚的學術背景,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多維度、去中心化、充滿內在矛盾與活力的中國經濟圖景。她不僅為西方社會撥開了對中國的重重迷霧,也提醒世人,在全球化與地緣政治日益複雜的今天,理解與尊重不同文明的內在邏輯,以務實而非意識形態偏見的態度應對挑戰,是構建更和諧世界的基石。正如孔子所言:「不論走得多慢,只要不停下來就好*1」,中國經濟正以其特有的方式,在不斷摸索與轉型中前行。

*1 原文為英文翻譯: 應爲「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

本文由AI加工生成,請仔細甄別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时事・趋势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