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問日記 · 七日變奏版
今天,有哪一刻我感覺自己正在經歷什麼?(無論好壞)
週六晚上與我的兩位學生朋友吃飯聊天的時候,其中一位提到一個話題,是他在週五晚上所做的團課訓練菜單。
那個菜單屬於高強度間歇訓練,是由四個動作所組成。
第一個動作是啞鈴前架位深蹲,是將兩顆啞鈴,分開抓放在兩邊肩膀上在做深蹲的動作,考驗的是腿部及上半身的肌力。
第二個動作是風扇車騎乘,風扇車屬於腳踏車的一種,但是它跟腳踏車不一樣的是,風扇車的把手是會隨著踏板前後移動的,也就是說,騎乘的同時,兩手也要同時做前後推拉的動作,考驗的是全身的肌力協調與心肺耐力。
第三個動作是波比前跳,他是由兩個動作組成,第一個是心肺之王波比跳,第二個是前跳躍,兩個動作加在一起簡直是要死了。
第四個動作最簡單,就是單純的單迴旋跳繩。
他跟我說在團課上面,學生需要從每個動作各 30 下開始,四個動作都做完後,再做 20 下的一組,同樣四個動作做完後,最後是 10 下的一組,才算完成課表。
我回他,這樣四個動作總共做完是 60 下,你們很厲害欸!
他回我:「快死了!原本教練說排的課表不是這樣,而是 40、30、20、10、20 、30、40,走一個金字塔的來回次數。」
我算了算,總次數是 190 下⋯⋯而且要在 40 分鐘內完成。
秉持著實踐的精神,我跟他說今天會來做做看,看看我能不能挑戰成功。
我完成了,也失敗了。
完成的點是,我成功履行自己的承諾,即便要開始之前,我盡可能地拖延時間,因為我知道將會很痛苦,最後還是硬著頭皮下場挑戰自我。
失敗的點是,我並沒有在40分鐘內完成,完成時間是 47:25 秒,不過也足以證明是還有進步空間的,雖然失敗了,但我很開心。
就是當下這個時刻,我感覺到我正在經歷什麼變化,我正在活著。
今天,我曾在哪裡想要逃避自己的感受?為什麼?
早上在規劃、安排訓練課表的時候,有被提出建議,這時候我略感覺到失去掌握感,此時我想要逃避我自己的感受,原因我想是「不堅持自己的想法,也沒關係吧!」
不過,課表安排這件事,以專業度來講,考量的點有很多,人數、器材數量、訓練目標、動作銜接度⋯⋯沒有對與錯,每個人的觀點與安排方式也都不同。
當下我想想,建議也有其合理之處,所以最後我融合了兩者的想法去規劃。
第二個是,在跑課表前的逃避與必須履行自己下的承諾的掙扎,加上做訓練課表的當下是有排斥心理,因為非常的酸、喘,那種感覺絕對是不舒適的。
當下我想起一位學生老闆的話,「成長擴開舒適圈都一定伴有不舒適的感覺,但那是短暫的,不舒適的感覺會過去,你的舒適圈會擴大。」
只要告訴自己,不舒服只是一下子,忍一下就過了,就又突破了。
如果明天醒來我失去所有感覺,我會最懷念什麼?
我想會最懷念因為跨越痛苦而感受到成長的瞬間吧。
就像完成課表後的暢快感,爬山山頂的成就感,以及因為平時的自律而比別人強那麼一點點的優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