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高考,横跨1800年的反思:公平的幻象还是阶层的牢笼?
文 / 三鉴居士
引言
在中国,提起“科举”与“高考”的关系,人们往往自动勾连。仿佛高考,是一场自唐宋延续至今的文明之光,是那个打破命运、逆袭人生的通道。
但请容我泼一盆冷水:
高考,不是科举的“精神继承者”, 而是科举基因异变后的顽疾。
千百年前,曾是一把利剑,砍向门阀士族的旧秩序,点亮寒门学子的希望。可如今,高考却在“公平”之名下,成了绳索,把无数年轻人捆在同一条应试跑道,熬掉青春,也熬掉阶层流动的可能。

当你看懂了这段制度的兴衰,你会明白:
我们今天所依赖的高考,并不是对“公平选拔”的继承,而是对“旧制度幻象”的延续。它并没有延续公平,反而掩盖不平等。
壹|人才被埋没,国家大祸临头
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采纳陈群之策,实行九品官人法,皇帝与门阀士族拉了一个“官二代专属内推群”。
从此,豪门子弟一边荫庇做官,一边养尊处优,接下来的四百年里,异族南下,北国沦陷,昔日中原士族纷纷衣锦南渡,汉魏风骨,宛如残梦。
直到弘农杨氏——士族的最后倔强——掌握实权,才终于觉醒:
“权贵垄断虽爽,但国家需要活水。”
于是,隋炀帝开创科举,自此寒门亦可登堂入室,历经唐宋,两脚踢开权贵大门的科举制度愈加成熟,门阀士族垄断官场的时代被终结。
历史从来都是被动进步的,非大破无以大立。
唐太宗李世民,在洛阳端门看到新录取的进士,发出了一声感慨:天下英雄,都在我的掌控之中了(原话是: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在他的得意顾盼中,狄仁杰、张九龄、张柬之、裴度、令狐楚等等一群优秀的职业经理人纷至沓来为李家打工。
然而,出身名门的李二公子忽略了一个严重问题:
• 科举录取率极低,寒门子弟挤破头也难上岸;
• 官二代依旧裙带通行,规矩是给普通人守的。
谁来管?没人管。坐在紫宸殿的,哪个不是“红二代”?改革拖一天,既得利益就多享一天。

行政不作为,后果很严重,历史终究派了一个“收账者”——山东青年黄巢。
没有地方学挖掘机,也没有地方免费学厨师,连个吃人的血汗工厂都没有。加上统计部门的不作为,“灵活就业”落榜青年黄巢,当然也领不到任何政府救济和补助。
现实把他推去投奔王仙芝,换个平台重新“创业”,李家被挤垮了。
科举制度若不能容纳充足的人才,它将失去“天下英才尽入彀中”的底气,反而催生“天下英雄四方起事”的风险。落榜者的愤怒,一旦失控,便不再是“人才浪费”,而是“王朝崩盘倒计时”。
贰|宋朝收买人才,明朝羞辱人才
赵宋皇室最懂“花钱买人心”——一改唐朝“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残酷门槛, 直接拉高录取率,再用“糊名、誊卷”堵死权贵后门。
潜台词: 我不保证你一定中举,但能保证——你若落榜,不是输在“没关系”。
宋真宗更是把读书人胃口吃得明明白白:寒窗苦读十年,不是为了“继往圣绝学”,而是渴望功名+翻身。
于是,索性写首《劝学诗》当官方海报:
书中自有千钟粟
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车马多如簇
书中自有颜如玉
翻译过来就是:
你若寒窗苦读,我便许你车马房妻,你若忠心朝廷,我便许你富贵荣华。
皇帝把交易条件摊在桌面,士子们也就心安理得:“别扯没用的,不谈情怀,只谈报价。”
科举至此完成历史使命:跟天下人才签订了一份竞业协议,待遇管够,不许跳槽。

但是,出身农民的朱元璋就没有出身贵族的赵家人有格局。
洪武三十年,会试榜单清一色南方才子。朱元璋一句“肯定作弊”, 直接翻盘,把榜单全换成北方人。复核无误?没用—— 皇权直接加盖“审核驳回”印章。
接着,明朝首创 “分区分卷”:
•北方卷、中卷、南方卷
•看似因地制宜,实则因权示威——为的是政治均衡,而非选贤任能。
宋朝用制度拢人心,明朝靠权力羞辱文人。
老朱更是把“羞辱”玩出新高度:
•人格侮辱,当众扒裤子打屁股
•强奸思想,文字狱、以言治罪
结果?文人脊梁被打断,只剩谄媚、苟安。清军入关, 士人集团转身跳槽——大明“人才竞业协议”当场作废。

对比宋明两代,一个用“待遇”锁定人才,一个用“权威”制服人才。
叁|新时代高考,披着公平外衣的配额交易
古代皇帝为何推崇科举? —— 因为他们是“独家招聘方”,要用全国最优人力护住皇权。
皇帝一倒,招聘方散档,规则立即改写。
明朝:首开分区分卷,只顾政治均衡,真才实学靠边站。今天:高考彻底地域化,已不是“因地制宜”,而是“按地施恩”。
失去中央主考官,高考就从“国家大事”变成了“地方利益”。
表面看,高考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真相却让人心寒。它看似全国统一,实则各行其道;它披着公平的外衣,实则按资排队、划区分层。
例如2000年,全国一张卷,湖北理科559分的考生,要与北京476分的考生上同一档次的大学——这不是选拔,而是地方保护主义下的“配额交易”。
2022年,山东考生580分只能上普通一本,上海考生510分却能挤进985。
2023年,河南考生一本录取率仅11.5%,北京却高达40%。同样的试卷,河南考生要600分才能上名校,北京500分就够了。
不同试卷难度、不同录取比例,成了地方保护主义下的名校VIP通道。

这公平吗?
看似公平,实则已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最不公平的考试制度。最荒谬的是,所有人都在挤破头往里冲,却没人反思这个赛道是不是早就弯了、斜了、甚至通向一片虚无。
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在“高考打破阶层壁垒”的故事里感动得热泪盈眶,却没意识到:
高考本身,正在制造阶层壁垒,我们不过是共享一场“高考改命”的幻觉。
它延续了户籍制度的冷酷逻辑,以“名义公平”之名,重构不平等之实。它把社会分层雕刻得天衣无缝,却给了所有人一个 “你也许可以翻盘”的幻觉。
比起改变命运的机会,它更像是一场大型的社会分流:
成绩好的,去顶层读书,接受规训,成为体制螺丝;
成绩一般的,被分流至职业赛道,终生沦为牛马;
成绩差的,则被系统默许沉没在底层,自生自灭。
这不是考试,是一次现代化命运分配仪式。
所以,高考从来不是问题的解决方案,它本身就是问题的延续。
这才是它最深的欺骗。
当一个社会,开始用“考试”来掩盖公平的失语,最大的悲剧不在于“谁没考上”,而在于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规则,并主动为它喝彩。
肆|选拔人才的意义,已是明日黄花
从科举到高考,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制度背后的权力逻辑。
在古代,科举为皇权选拔“才而驯服”的工具人;
在当下,高考为行政权力筛选“服从分流”的合格零件。
它从来不旨在激发个体的多样性、创造性、主体性,反而在系统地消灭它们。
你可能在高考中赢了,却输掉了其他一切:
你赢得了填满简历的荣耀,却失去了探索世界的好奇;
你赢得了在框架中胜出的资格,却失去了超越规则的可能;
你能解出无数函数,却不会向人生提问;
你能写出八百字作文,却说不出一个真实的自我。
这不是教育的胜利,而是驯化的成功。这是一个精密却冷酷的筛选器——没有灵魂,只有标准答案。
原本,科举是寒门打破阶层壁垒的通道;如今,高考却成了阶层复制的工具。
它披着“分数公平”的外衣,却在背后用资源倾斜、户籍门槛、名额控制,把社会分层雕刻得天衣无缝:
·城市中产:有补习班、名校、教辅资源
·农村学子:连像样的课外书都买不起
表面上人人都有“翻盘”的机会,实际上大多数人被困在“努力的幻觉”里:
寒窗苦读十年,换来的是二本文凭和“灵活就业”;
而既得利益者,则靠户籍红利和资源垄断稳稳固守原有阶层。
明朝的教训就摆在那里。而今天的高考地域保护政策,不正是明朝分区分卷考试的翻版吗?

所以,当我们还在争论“高考能否改变命运”时,真正的问题是:
这场命运的游戏,是否已经被设计得滴水不漏,不留退路?
是选拔,还是圈养?
是机会,还是幻觉?
——你我皆在其中,答案心知肚明。
伍 | 历史的垃圾时间,不会提醒你它已开始
历史进入了垃圾时间,不是因为无人记得真相,而是没人敢再提问。
一个民族真正的沉沦,不是知识的贫瘠,而是思辨的沉默。
当“考得好”成为人生唯一正确的起点,“想得对”、“问得深”便被当作不合时宜的危险游戏。
我们这一代人,从小被教导——只要上了好大学,就能改变命运。
于是,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背诵标准答案、训练统一思维,在高考这场“现代科举”中,争做最听话的优等生。
可从来没人告诉我们:
这座桥的尽头,也许不是自由,而是高质量的服从;
这场考试的真相,未必是“鲤鱼跃龙门”,而是“精英被驯化”。
我们以为高考是炸药,能轰开命运的大门,
可多年以后才发现,它更像是命运的水泥,
把我们悄无声息地凝固在某个社会阶层,
连反抗的力气,都在一次次模拟考中被磨平。
这不是对考试的怨气,而是质问制度:
一个真正尊重人的社会,凭什么要用一纸分数决定人的一生命运?
当世界早已进入AI驱动与个性解放的时代,我们却还在用19世纪的选拔逻辑,修筑21世纪的天花板。
我们不是不想改变命运,我们是太晚意识到——这场考试,本身就是命运最深的锁。
当一个民族的精英,为了维护既得利益,修改竞争规则,不再信奉自由平等,而是构建一套“以公平之名,行等级之实”的制度迷宫——
它得到的是胜之不武的荣耀,失去的,是未来的无限可能。
在别的国家都在谈“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时代,只有我们,还在用古代“榜上有名”的旧梦,驯化新时代的孩子,让他们死读书、读死书,用青春赌一纸“神圣”的录取通知书。
我们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在废除科举数百年后,仍把它的“残破资产”供奉上神坛的民族。
我们高价买回它的残骸,贴上“公平”“荣耀”的金漆,竭力掩盖制度早已失效的真相——这不是纪念,而是集体催眠。
高考不是我们的出路,而是我们迟迟不愿正视困境的借口。
当你还在背书、刷题、争抢那一张“被许可的翻盘入场券”,请你想一想:这场游戏,真的值得你用一生下注吗?
不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不对,而是需要真正意义的“优胜劣汰”。全国一张卷、统一分数线录取、均衡教育资源,才能让高考重拾公平的初心。否则,寒门学子的愤怒,会不会像黄巢一样,在某个无人设防的时刻,点燃意想不到的火花?
别让高考,成为锁住梦想的牢笼。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