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子非魚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人生換線|心理劇成長暨導演訓練工作坊(二日完)

子非魚
·
·
存在經驗取向心理劇治療

這兩天第一次參加心理劇工作坊,坦白說相當震撼。心理劇屬於經驗取向,因此學習的方式也在於親身體驗。奧修曾說:「憤怒是積極的悲傷;悲傷是消極的憤怒。它們是同一件事。」這句話在此次工作坊中,我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在佛教裡,慈悲相與忿怒相也是一體兩面;然而,在華人社會裡,我們鮮少看到忿怒相,因為憤怒往往被壓抑,嗔怒被視為不好、不理性的情緒。

不過,這個工作坊反而是透過運用這股能量來工作。基於保密原則,我僅分享自身心得。我發現,在一個安全的場域裡,他者的凝視有時也能成為支持的力量。這次我們共做了三場劇,我時而擔任輔角,時而成為觀眾,得以走進他人的人生歷程,陪伴他們處理未竟之事。過程往往從場景的重現開始,經由導演的介入與引導,主角抽離至劇外俯瞰視角,再回到劇中,經歷宣洩、悲傷,最後回到平靜。觀眾的參與、凝視與投射,也使劇場超越了「第四面牆」,自我與他者的歷程在時空流轉中交錯。

我原本是因「存在經驗取向」這副標題而來,不過這次處理的議題雖然沉重,但並未過於深入。老師說:「我們覺得沒有事的地方,往往很有事。」這讓我深受觸動。一般的認知取向,往往透過駁斥非理性信念、將負面感受進行再詮釋,或以正念的方式接納。但我認為,這些方法並未觸及冰山底層,甚至可能在某種程度上是否認其存在的。

另外,也讓我聯想到最近在學習的拉岡理論,心理劇所處理的部分,確實也是很主觀的。它不太在乎真實狀況是什麼,更在乎的是個體的主觀經驗,以及如何用新的敘事來療癒創傷。這次工作坊真的收穫滿滿,非常感謝一起經歷這段旅程的老師、助教和夥伴們。

2025.08.31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