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說「做人不要好高騖遠」
1. 熟悉的勸世語句
「做人不要好高騖遠」是一句在華人社會特別常見的語言。長輩往往在年輕人提出理想或目標時,以此作為提醒,希望他們不要過於理想化,以免失望或遭遇挫折。這句話看似合理,因為社會的確充滿不確定性,生活壓力沉重。然而,正因為它顯得過於合理,逐漸成為一種難以質疑的「金句」,甚至轉化為一種語言規訓。
2. 「務實」背後的隱含假設
這句話隱含著一個前設:追求遠大的目標等同於危險,務實才是安全之道。問題在於,務實與理想本來並非對立,而是互補。務實提供基礎與風險控制,理想則賦予方向與動力。但當「不要好高騖遠」被掛在口邊,理想往往會被視為「危險」的舉動,因而被過早壓抑。
3. 經驗凌駕想像:代際之間的張力
長輩之所以傾向說出這句話,背後往往是代際經驗差異。上一代人經歷過社會動盪、資源匱乏,自然強調穩健;然而,當代年輕人所面對的挑戰已經不同,更多來自全球化、科技變革與身份定位。當舊有經驗被直接套用於新世代時,便會產生張力:前者強調「縮小風險」,後者則需要「擴展視野」。結果,理想不僅不被鼓勵,甚至被視為錯誤或天真的表現。
4. 「好高騖遠」的污名化
語言上,「好高騖遠」原本僅指超越自身能力範圍的野心,但在日常用法中,卻被轉化為一種全盤否定的標籤。無論是追求專業突破,抑或在藝術創作上嘗試新方向,都可能被一句「不要好高騖遠」直接抹殺。於是,不僅錯失了檢驗理想可行性的機會,甚至使冒險嘗試在尚未開始時便被否決。
5. 後果:創新能力的流失
長期用「不要好高騖遠」作為規訓,後果不僅在於個人層面,更體現在社會層面。當年輕人不敢提出大膽想法,社會自然缺乏創新。香港長期被批評「創科不足」、「缺乏願景」,正正反映了這種語言文化對理想的壓抑。創新需要試驗與失敗的空間,而「務實至上」的環境卻往往不允許失敗。當每個人都自動收窄視野,社會只會愈加保守。
6. 重新定位:務實與理想的平衡
真正的智慧並非拒絕理想,而是懂得評估與管理風險。理想並不必然等同不切實際,務實也不應等於拒絕想像。更健康的態度是:把理想視為方向,把務實視為工具。二者結合,才能在不確定的世界中找到前進的節奏。
結語:將「好高騖遠」還原為問題,而非標籤
「做人不要好高騖遠」表面上是忠告,實際上卻是一種語言規訓。它將理想污名化,將務實絕對化,導致代際之間無法展開真正的對話。真正值得追問的不是「理想是否危險」,而是「如何讓理想具備落地的條件」。當務實被視為風險管理,而理想仍然被允許存在,社會才可能孕育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