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子非魚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人生換線|《焦慮的意義》讀書會(第五次完)

子非魚
·
·
今天是哲學諮商學會《焦慮的意義》最後一次線上讀書會,討論進度來到第七章〈與焦慮共存〉。

今天是哲學諮商學會《焦慮的意義》最後一次線上讀書會,討論進度來到第七章〈與焦慮共存〉。領讀人提及的《為什麼斑馬不會得胃潰瘍?》(新版書名《壓力:你一輩子都必須面對的問題,解開壓力與生理、精神的糾纏關係!》)一書中寫到:

如果你一再開啟壓力反應,或者在壓力事件結束後無法關閉壓力反應,此壓力反應最後就可能變得有害。

這與我正在閱讀的《喚醒老虎》內容相呼應,如果未完成「戰、逃、僵」的壓力反應循環,壓力便難以消退,尤其是「凍僵反應」與創傷密切相關。延伸至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除了「戰、逃、僵」之外,還增加了「討好」。我認為「凍僵」與「討好」所引發的創傷,及其衍生的羞愧與內疚,與習慣性焦慮有著緊密關聯。不過,這部分較為複雜,暫不深入探討。


書中第七章〈與焦慮共存〉提到古老的沉思哲學傳統都帶來了兩種靈修實踐,且後代治療焦慮的處方都具有這個元素:

  • 第一種靈修「旨在關注當下」,因為「只有當下才是幸福」。

  • 第二種靈修要求我們透過學習與自省來「居高臨下」地看待世界,從「個體性與特殊性」提升至「普遍性與客觀性」。

關於第一點,在《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中寫道:

在精神上時間旅行的能力是人類心智極為珍貴的特色,讓我們得以用其他動物不能的方式理解過去經驗,還能規劃未來,為突發事件預做準備。

換句話說,這種「時間旅行」是人類心智的超能力,卻也正是引發焦慮的原因,因為它總是讓人偏離當下。

至於第二點,則可延伸至斯多葛哲學。像《給焦慮世代的哲學處方》中提到「改變視角」的幾種方式,包括:時間、空間、易朽、面對生命有限、還原事物的面貌、新奇不新奇、俯視一切、幽默。但其問題在《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也提到:

抽離具有抑制性的這種特質,有時會導致意料外的結果:抽離會同時縮短負面及正面經驗的持續時間。換句話說,如果你在獲得升遷後退一步提醒自己,從更高的視點來看,地位和金錢都不是真正重要的東西,最終我們都難免一死,那你的喜悅也會隨之減少。這告訴我們:想讓正面經驗維持久一點的話,最好不要變成牆上那隻蒼蠅。在這種情況下,請盡量沉浸其中。

這觀點結合第一點的「當下」,可以對照佛教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或斯多葛學派講求的「不動心」。在宗教或哲學上,這種「亦無歡喜亦無悲」的淡然似乎是一種理想境界,但在心理諮商領域中,或許會有不同觀點。比方說,當我們經驗快樂時,應該適度「入戲」以充分享受;而當我們面對痛苦時,則應該「出戲」以減輕受苦。然而,這種「入戲與出戲」間的反覆橫跳,也可能產生一種微妙的自欺感與虛無感。

2025.07.12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