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廳院藝術出走:給自己的情書「三日書」徵文活動(九月:標記回憶的位置與意義|客座作家:楊翠) · 第三天

追風者

旅行者
·
·
IPFS
·
所以故事的結尾究竟是怎麼樣的?

我怕鬼。

小時候在畫畫班,老師讓我們畫蘋果。過程有些沉悶,一個男同學為了炒熱氣氛,開始講鬼故事。起初大家聽得津津有味,沉浸在那種又怕又刺激的感覺裡。我們開始熱烈地討論鬼,對這個未知的存在充滿好奇。

不知過了多久,我筆下的蘋果漸漸變了形,該畫直線的地方歪了,該上色的地方亂了。但老師並沒有糾正或指導我的畫法,反而催促我們盡快完成。故事的節奏也被打斷了,最終也沒能聽到那個故事的結局。

隔週再上畫畫課,老師要我們畫花瓶。課堂依舊枯燥,但這一次,我們被禁止談論任何鬼故事。

「別把精力浪費在這些沒有意義的東西上。」老師這麼說。

我當時很困惑:對一件事感到好奇、進而去探索、去了解,不正是學習的本質嗎?為什麼反而被禁止?後來才知道,是有家長投訴了。而說故事的那個男同學,正好今天請了病假。

一切的安排與巧合,像是一雙看不見的手,硬生生將我對「鬼」的好奇扭成了恐懼。彷彿有一股無形的勢力在警告:不聽話,你就完了。

長大之後,這份被壓抑的好奇並沒有消失,反而一再鑽進我的夢裡。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每當現實生活不順,夢裡那隻鬼就會出現。它總在我被嚇醒的前一刻猛然現身,留下驚魂未定的我,在黑暗裡喘氣。

我試過跟家人、信任的朋友說這個夢。他們大多不能理解,總說:「反正只是夢,醒了就沒事了。」、「你睡前不要想太多就不會夢到了。」、「你是不是壓力太大?」甚至有人笑我:「有病吧?」

可是萬一它真的追上來呢?當我發現沒人在意這個問題,甚至覺得我想太多時,我也開始懷疑:也許,真的是我有病吧。

後來,我透過書籍和電影,發現世界各地的人都在面對「鬼」。西方人談驅魔,東方人用法術,儀式五花八門,目的卻大同小異——將鬼消滅、驅逐,或者封印。但我不禁想:把鬼消滅了,人就真的不再害怕了嗎?

直到我開始學會用問題意識面對恐懼,將迷茫轉為追尋的動力。我讀心理學、讀民俗學、讀超自然現象的科學分析,漸漸地,我不再急著消滅「鬼」,而是試著理解它、感受它,超越它。

恐懼從來不是用來壓抑或無視的,因為真正的勇敢是願意直視黑暗,並在過程中看見自己的模樣。現在的我,依然怕鬼,但我不再逃了。因為我知道每一次的恐懼,都是通向未知世界的一扇門。

甚至有時我會想,會不會下一次,就換我變成鬼,回來吓你們呢?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旅行者走上文字的漫游路,寻找能安放恐惧与脆弱的树洞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隨風

風起

一個想回但又回不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