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聖經”讀後感 (寫於 2022/01)

羅仕京
·
(修改过)
·
IPFS
·
本書以“歷史批判法”檢視新約聖經,認為聖經是人為逐漸修改而成,基督信仰的教義也是人為修改添加而成,與耶穌傳道時的精神不同。讀完這本書個人得到一些提醒,記下讀後感。

書名:製造聖經:聖經中不為人知的矛盾(以及為什麼我們看不出來!)

Jesus, Interrupted:Revealing the Hidden Contradictions in the Bible (And Why We Don’t Know About Them)

作者:巴特 葉爾曼 (Bart D. Ehrman)

出版年:2021/11/03;出版社:鷹出版

本書以“歷史批判法”檢視新約聖經,認為聖經是人為逐漸修改而成,基督信仰的教義也是人為修改添加而成,與耶穌傳道時的精神不同。讀完這本書個人得到一些提醒,記下讀後感。作者提到本書從幾個觀點認為基督教及其教義是人為逐漸形成的,主要從聖經中的矛盾、聖經正典形成的過程與基督教義的形成三個大方向以歷史批判法論證。而自己原為福音派的信徒,研究聖經中的矛盾並未使他離開信仰,而是對於慈愛的神為何使人遭受“苦難”使他成為不可知論者。先依照網路上能查的“歷史批判法”與“不可知論”定義如下:

  • 歷史批判(Historical criticism,或譯歷史批評),又稱歷史批判方法(the historical-critical method)、高等批判(higher criticism,或譯為高等批評),是文學批判的分支,研究歷史文獻的起源,透過歷史文獻,來了解文獻背後的世界。歷史批判方法的主要目的在於確定文本在它存在的原始歷史脈絡中,最初或最原始的意義,它在文學上的意含,或是歷史上的文學感。次要的目的,則是以歷史文獻,來重建出其作者,以及文本接受者,他們身處的歷史環境。

  • 不可知論,或稱不可知主義,是一種哲學觀點,認為形上學的一些問題,例如是否有來世、鬼神、天主是否存在等,是不為人知或者根本無法知道的想法或理論。不可知論者不像無神論者一樣否認神的存在,只是認為人無法知道或無法確認其是否存在,因此不可知論包含著宗教的懷疑主義;不可知論者認為人類不可能得到真理,他們通常被算作非宗教的、世俗的,但是不一定沒有信仰。

本書從幾個觀點認為基督教及其教義是人為逐漸形成的,主要從聖經中的矛盾、聖經正典形成的過程與基督教義的形成三個大方向以歷史批判法論證。然而,聖經雖然記錄了歷史,但歷史並非聖經成書主要的目的,以歷史批判法比對不同的書卷以及不列入正典的偽經,值得商榷。

一、內容的矛盾

先從書中提及聖經中的矛盾談起,我並沒有每個矛盾都仔細查考,僅就曾經查考過或思想過的部分說明。沒有查考的部分用(編號),其他直接用數字編號列出。

(1). 耶穌潔淨聖殿在馬可與約翰福音紀載的時期不同。馬可福音是一開始傳道的時候,約翰福音是最後一周。

(2). 彼得三次不認主是雞叫以先(馬太福音)還是雞叫兩次以先(馬可福音)。

(3). 耶穌復活時婦女看到的是男人(路加福音)還是天使(馬太福音)。

4. 耶穌在約翰福音中行神蹟的順序,第一件神蹟2:11、耶路撒冷行很多神蹟2:23、第二件神蹟4:45。這是敘述的問題,2:23節說的時間不是發生在第一件與第二件中間。福音書的敘述常為了清楚講明一個主題,前後段的時序並不連貫,不能以此判定是矛盾。

(5). 約翰福音13~17章,耶穌的離別談話。

6.  創造的順序,第四天才有日月星辰,為何第一天就有光。如果宇宙是神以爆炸的方式形成,爆炸就有光,不需要日月星辰。天、晚上、早晨是相對的概念,描述週期性的變化。南北極的永晝與永夜時期,也可以用時刻劃分早上與晚上。

7. 馬太、路加、馬可福音與約翰福音對於耶穌受難日期的描述不一致。路加與馬可福音中,耶穌和12門徒的晚餐是逾越節的晚餐(可14:12;路22:15),隨後是耶穌被捕和被釘;換言之,耶穌被釘之日正是逾越節當日(猶太人以日落為一天的開始)。但是,約翰福音卻記錄耶穌和門徒一起的晚餐是逾越節之前一天的預備日(約13:1, 18:28)。依此耶穌被釘之日(約下午)正是逾越節來臨前、祭司在聖殿屠宰逾越節羔羊之時(約19:31),然後才是逾越節的來臨。主要的差異可能在於馬太、馬可、路加福音用的曆法為愛色尼人用的陽曆,每年逾越節都在星期三(愛色尼人屬於猶太教的支派,嚴格遵守律法,死海古卷即出自愛色尼人),所以馬太、馬可與路加說的逾越節的晚餐在星期二晚上;而約翰福音是採用當時的陰曆,逾越節的日子可能會改變,當年可能差了兩天,所以約13:1~2說到逾越節以前…吃晚飯的時候。(更詳細的考察請參見:boweph.blogspot.com/...www.jiduzhijia.com/b... )。

(8). 耶穌降生在馬太福音與路加福音紀載不一致。

9. 馬太福音與路加福音的家譜不一致,路加福音講的是母系,也就是馬利亞的父系祖先,因為祖譜都以男性為主來記錄,為了承接耶穌,才寫上約瑟,『約瑟是希里的兒子。』是按照猶太人尊重丈夫的傳統習慣,在家譜中以丈夫的名字取代妻子的名字。這應該是真正的血緣關係。馬太福音講的是父系,也就是約瑟的祖先,因為要以繼承王位的觀點來寫的。書中寫路加說家譜是約瑟的,但在路3:23僅有提到:耶穌開頭傳道,年紀約有三十歲。依人看來,他是約瑟的兒子;約瑟是希里的兒子;並沒有說是約瑟的祖譜,“約瑟是希里的兒子”這段話需要了解希臘語“生”代表有血緣關係,不是直接生出;“兒子”,表示與後輩或年輕人有親近的關係,不一定是真正的兒子,女婿也可稱之為兒子。當然也表示是真正的兒子。我曾到希臘五次,喜歡去逛他們日常生活的街道與商店,曾經在一家店想買一件當地的T恤,店裡面的婆婆很熱心地介紹,一直稱我為“my son”,後來還把她咬了一口的餅乾掰一半給我吃。可以印證“兒子”的用法。彼前5:13在巴比倫與你們同蒙揀選的教會問你們安。我兒子馬可也問你們安。也是同樣,表明彼得與馬可關係親近,不表示馬可是彼得的兒子。書中以此強調路加福音是約瑟的家譜,不是馬利亞的家譜,不知道是故意忽略希臘文兒子的用法,還是作者真不知道(應該不會)。如果作者認為約瑟是希里的兒子,那也應該一併提到馬可是彼得的兒子才對。底下附上兩段希臘原文,關於兒子的用字是同一個字,沒有差別。兩組家譜不同,讓我們看到耶穌不論從約瑟回溯或是馬利亞回溯都是大衛的子孫,都是由大的子孫。否則,有人會說耶穌與約瑟沒有血緣關係,為何算在約瑟家譜,屬於大衛後裔;或是雖然馬利亞是大衛後裔,猶太人為父系社會,但父親若不是大衛後裔,耶穌就不能算為大衛後裔。表面上的矛盾,實際上卻顯明聖經的完備。讀到這裡,覺得書中內容很像蛇引用夏娃時用的伎倆,在大部分的事實中隱藏虛假的描述或掠過重要的訊息,很險惡。

10. 受洗時天上的聲音、耶穌受洗當天的行蹤、睚魯的女兒已經死了嗎、耶穌傳道的生涯有多久、彼拉多前的審判、猶大之死、聖殿幔子在耶穌斷氣前還是斷氣後裂成兩半(可15:38與路23:45),由下圖可見雖然耶穌受難的各各他的位置不確定,可能的位置有2處。但顯然聖殿離各各他有段距離。要確認聖殿中幔子斷裂與耶穌斷氣是否同時,就算是現在也需要有至少兩個人在各在聖殿與各各他現場即時連線才能確認。以經文的順序說明幔子斷裂與耶穌斷氣先後有矛盾,實為吹毛求疵。並且希臘文的描述本身不斷句,作者想強調的內容會放在較前面,需要全段文字理解,而非單純地以句子順序視為時序。

(11). 保羅生平的不一致(使徒行傳與書信的比對)。

 二、作者與觀點上的矛盾

在各書卷作者的部分,因個人並沒有深入考究過,無法判別書中關於聖經各卷書作者提出的論點與質疑。但就其對於內容是逐漸修正形成的觀點,提出以下看法。

提後3:16-17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或作:凡神所默示的聖經),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約1:1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聖經中的真理從起初就有,不是人後來逐漸添加的。作者認為後來聖經中的教導與耶穌的教導不同,才逐漸形成基督教義是倒果為因的說法。就像牛頓導出了萬有引力的公式,但是萬有引力不是在牛頓寫下公式後才有,而是牛頓觀察到萬有引力的現象才導出公式。或者就像人在知道空氣中有氧氣之前,看不到摸不著空氣,仍是在呼吸空氣。不是發現氧氣之後才在呼吸氧氣。

就是因為人不懂神的真理,不懂十誡、舊約的真義,道成了肉身親自向人顯明。而為了讓未曾親眼見到、親耳聽到的人能領受神的話語,文字化了耶穌的事蹟、耶穌的教訓與話語。在書中好像神的真理原本是不存在的,聖經的作者成書之後才累積成教義,完全忽視了啟示錄22:18-19:我向一切聽見這書上預言的作見證,若有人在這預言上加添什麼,神必將寫在這書上的災禍加在他身上;這書上的預言,若有人刪去什麼,神必從這書上所寫的生命樹和聖城刪去他的分。真正的基督徒會憑己意增減聖經內容嗎?應該不會!所以,從這部分深深地懷疑作者從未真正相信過耶穌,沒有真認識神。

作者用歷史批判法檢視聖經,但是聖經雖然有記載歷史,卻不是本歷史書。粗略地可以將聖經中的內容分別成歷史、律法、自然現象、哲學,在這些之外的或許就是奧秘。單從一個方面解釋或描述,會忽略其他方面,必須從不同面向解讀。只由歷史研究的方法嘗試解讀聖經可能導致誤解,更何況從文本中相互比較,就說文本間有衝突與矛盾,並不嚴謹。因為沒有正確的具有時序的歷史供作基準,不能果斷地下定論。正如四卷福音書分別從君王、僕人、人子、神子的角度描述耶穌,當然相互比對可能就會出現不一致的狀況。既然聖經是神默示的,為什麼不寫一卷福音書就描述了耶穌的四個面向呢?因為如果混在一起寫人很難明白,只能說人的智慧有限。以我個人為例,目前從事的計畫有智慧軌道、交通安全、公共運輸與車流模擬,如果把我一天從開始到末了讀的論文、開的會、思考的內容按照時序記下,除了我自己以外,其他人應該會完全霧裡看花,不知所云。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我的研究分成不同領域一一說明,比較清楚。從文字上認識耶穌也是一樣,這只能說是人的有限。局部局部的了解、認識耶穌的不同面向,再靠著聖靈的引導才能略略窺見真理的全貌。單從歷史批判就想全盤瞭解聖經,未免過於自大。況且從書中的描述可知,作者對於新約聖經內容與教會歷史非常熟悉,但自然科學方面卻是不足,正如瞎子摸了大象的腿就說大象像柱子,無法理解大象真正的樣子。提醒我們讀聖經,必須虛己謙卑,不斷禱告。

此外,作者一直提到教會排除異端,成為羅馬國教後更甚。確實在成為羅馬國教後,反過來成為迫害者。但在成為國教前,基督信仰是少數族群,也是被迫害者。如何能吸引人跟從,又能保留教導不偏離呢?書中的描述讀來似乎基督教一直是強勢宗教,其實不然,在受到逼迫時,早期的信徒仍能持守耶穌的教導、使徒的教導,若是沒有聖靈的同在如何能堅持?在馬丁路德改教時也是如此,都是少數人起頭形成燎原大火。在那樣的困境中,要只靠少數沒有權勢、知識不足的小民將耶穌的教導擴散出去,如果沒有掌管萬有的神保守,恐怕是難上加難。

三、教義上的矛盾

第三部分是教義上的矛盾,作者提及的內容很多,簡言之,就是作者認為基督教是人為造成的宗教。只提一個部分就是保羅認為不需要遵守律法,只要相信就可以稱義,與其他書信講到需要遵守律法矛盾。這樣的說法也是拘泥於文字不懂基督真理的人才會說出的話,正如猶大人謹守文字上的律法一樣。就像耶穌在安息日治病一樣,是違反十誡還是成就神律法的精神?如可5:17~18「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我實在告訴你們,就是到天地都廢去了,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

那麼我們到底是因信稱義,還是行律法稱義。基本上兩者沒有矛盾,信心和行為缺一不可。舉例來說:如果我相信運動可以促進身體健康,卻從來不運動,那我是真的相信運動可以促進身體健康嗎?當然不是,相信本身是帶有行為的,相信神的真理,就會按著聖靈的感動行出來,自然就會遵守神的律法,而且是正確地遵守神的律法。雅2:14說:我的弟兄們,若有人說自己有信心,卻沒有行為,有什麼益處呢?這信心能救他嗎?2:16則說:這樣,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從這裡也可以再次看到新約書卷因為寫給的對象不同,會針對他們當時面對的難處、誤解或紛爭而有不同的講論重點。羅馬書與雅各書面對的信徒不同,切入的著眼點也不同,兩卷書並沒有矛盾。

人很容易陷入行為良善、謹守律法就是稱義,或者不能接受相信就能得救的恩典。這都是對“信心”這個詞的誤解。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死的,沒有信心的行為也是死的。如果作者不明白這件事,而說保羅認為不需遵守律法只憑信心就可以稱義,實在無法認同他曾是個真信徒。或者作者也是因此無法理解神為何讓人受苦。關於苦難或許後續應該查考約伯記(人在神面前稱義就必蒙福沒有苦難?神為何讓人經歷苦難?人為了蒙福免受苦難才努力成為義人?),可以有更深的理解。

 四、結語

這本書確實給我們一些提醒,很多書中提及的矛盾在讀經的時候也沒有特別注意或深入思考,似乎在相信聖經是完備的真理之後,就少了信主前處處挑刺的精神,在被別人提出聖經矛盾挑戰的時候會不知所措。在聖經與真理上應該要更謹慎的裝備。作者以自身的歷程描述從研究聖經矛盾到成為不可知論者,就書中的觀察,或許作者在聖經知識上充足,但在真理與經歷上似乎不對等。或許也是作者認為歷史批判法式能解析一切的研究方法,忽略了聖經真理其他的面向及人無法理解的奧秘。正如彼後3:17-18 親愛的弟兄啊,你們既然預先知道這事,就當防備,恐怕被惡人的錯謬誘惑,就從自己堅固的地步上墜落。你們卻要在我們主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和知識上有長進。願榮耀歸給他,從今直到永遠。阿們!我們實在是要在恩典和知識上有長進(grow in grace and in the knowledge)才能防備、抵擋惡人的錯謬誘惑。至於這本書值不值得讀,請好好禱告清楚後按著感動決定。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身心灵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