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城市」之文思泉湧的創作現場
「記憶城市」的界定可針對文學事件的發生現場、文思泉湧的創作現場、文化形成的醞釀現場而設。完整的文學情境就在身處的環境中,只要親自接觸,就能激發起學習興致,強化學習動機,而長期的觀察、思考,是培養創作力的基礎。
所謂「創作現場」是旁及文人對自己寫作環境的描述。有些作家可能因為創作環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創作結果。例如某個作家書寫香港街道,而街道就是一本書,而我們每天生活在這個城市,行街浮游,有知道有不知道,書寫是一種向他人和歷史分享的方式,點滴聚成本土。如也斯(1949~2013)的《也斯看香港》 這本攝影集,描寫了香港港九新界不同景點和街道的面貌,把以前的香港風情面貌詳細描寫出來,包括香港以前的蘭桂坊跟現在的有什麼不同、以前的又一城跟現在的有什麼不同、還有以前的大澳風景是怎樣描寫出來,給讀者呈現出一面舊香港的樣子。
因應不斷發展的城市,觸覺敏銳的作家,嘗試以新的筆調反映對時代、社會或人生的真切感受,而新的文學觀念創作技巧,也為香港文學,特別是小說提供新的景觀,如報章雜誌專欄的特色,認識專欄雜文和香港社會發展的關係,以及『後雜文』的概念。「『雜』是香港專欄雜文的特色,專欄作品在報上發表後,結成文集出版,即『後雜文』。『後雜文』的流傳值說明作品可以一讀再讀」。
副刊專欄是否文學作品,過去有不少討論和爭議,這類商品化味道、有時限、有框框和字數限制的短而精的文體,是「香港報刊的專欄雜文是香港文學最大的特色。」學者普遍認為香港「副刊的功用與作者的學養不無關係,由專欄文字認識作者對事物的看法,且關心的是現下所見所感的事情,特別容易引發讀者共鳴。」
新生代作家韓麗珠曾針對香港2019年發生的「佔據機場」示威社會現象,在副刊專欄一篇〈城市的皮膚〉,描述機場就像是城市的皮膚,提供庇護所的功能。只有在機場,示威者才可以安全地對外來者訴說一個關於這城市的,家不成家,同時走投無路的故事。韓麗珠是以董啟章的《地圖集》收錄的一篇〈赤鱲角空港〉串連於香港時勢,反思城市在大多數人的重要性。專欄的文學性或許並不彰顯,其價值與作者的學養亦不無關係,但我們可從中看出香港文學的多元與生活化的特色。
文學散步的創作現場
日本哲學家西田幾多郎 (1870~1945) 常在京都若王子神社與銀閣寺之間散步,思考人生,後人將這條沿小川迆邐的小徑稱為「哲學之道」。而「哲學之道」位在京都市北邊,白川疏水旁的沿水小徑,起於若王子神社終於銀閣寺。據說,明治期的京都學派哲學家西田幾多郎愛好在此散步沉思,故以此名之。
新儒家牟宗三晚年在農甫道新亞研究所講學,家就在隔了一條街的靠背壟道的唐樓。「智的直覺」道德的延續或許就在新亞院中的圓亭完成(現址新亞中學裡的圓亭富有特色,是新亞諸先生講學會友之地)。香港的繁華鬧市阻擋不了哲學家的儒道情懷。
近幾年,一些組織、機構推出社區寫作班,以香港、九龍和新界的具體實存街道為核心概念,發動社區考察研究及城市建築面貌,再輔以社區創作班,讓市民大眾整理自身與居住環境之間的關係,處處重建的年代,以文學書寫,留住自己的街道與建築,繪畫文藝社區地景。為了引發學生表達所見所感,教師以香港城市圖片引起動機,着學生談談香港城市景觀,從而認識看似平常的香港公共空間,可提供的書寫內容或角度甚多。
考察香港作為城市的文學系譜,往往是寓言化故事為多,西西以降的創作正是如此。新一代的香港作家,偏愛將城市作為隱喻和寓言來書寫。他們創作受傅柯提出的異質空間(heterotopia)概念影響,藉以強調城市的混雜性。從地名、物質性名詞之間找尋香港的城市趣味,前者從空間的意義指涉比較複雜。春園街、雪廠街、愛秩序道(由當時駐港英國少校的名字翻譯而來)、通菜街、西洋菜街等街名,在董啟章的《地圖集》中成為主角。後者可以陳冠中的小說《金都茶餐廳》,透過食物講述了很多港式菜色。
文化媒體的創作現場
為了實踐跨學科的文化功能,也斯1978年第一本詩集《雷聲與蟬鳴》,已與畫家劉掬色、劉笑平合作,往後還與攝影師、畫家、舞蹈家如李家昇、蔡仞姿和梅卓燕等人,以另一種藝術方式展示人文對話。彼此互相引發創作意念,開屏創作題材,探索新的美學。從展出的書本封面,到展覽相片、實物藝術展品等,都能標記詩人當時跟藝術家一場又一場的對話。
也斯其中一件特別展品是2004年與劉小康合作公眾藝術的計劃。他寫成〈十四張椅子〉一詩,劉小康設計十四張椅子。展品構想的背景是文化中心前,詩中就以尖沙嘴人來人往的眾生,酒店、碼頭、鐘樓、音樂廳,舊火車站等連串意象發揮,寫出對香港的回顧與期盼。
「蓮葉」組詩寫於也斯八十年代自美留學回港後對中國傳統文化,對香港現況種種思考,也是他徘徊於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反覆思考。梁巨廷的版畫、彭錦耀的舞蹈、蔡仞姿的繪作,以及梅卓燕、梁小衛的舞劇《流蓮歡》 都是藝術家以不同形式呼應始於八十年代的「蓮葉」組詩,並曾在德國和法國上演。
香港城市文化,是香港文化的主要特色。城市對文學藝術帶來怎樣的啟發和困惑,使它在媒體與跨學科的融合之下,產生創新的品種?顯然,在日趨月異的時代,討論香港的城市文化,有幾點值得我們注意:
第一、城市文化的多種面貌,可以通過報刊、影視、飲食、交通、建築、家居、時裝、漫畫、廣告設計等各方面去看香港的城市文化。
第二、符碼建構城市。城市本身作為文本,由不同的符碼建構而成,不同的文本亦互相指涉。文藝作品或文化現象不僅反映現實,但也可透過其他媒介人士的解讀,賦予具創意的文化現象符碼。
第三、城市文化的歷史。香港多年以來多少繼承了二三十年代中國文藝城鄉對立的傳統,加上殖民主義的影響,發展成為一個多重身分,國籍特殊的地方。當不能忽視它自身的社會文化發展,它與其他文化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