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霽

@weileng567

南洋早期華文教育

二十世紀20年代前後,馬來亞一些華文中學缺乏師資之下,南洋辦學團體遂於中國內地聘請教師南下,這一批教師學養和品德都對當時的學生產生深刻的影響。

游陶然亭

也斯說:「游是從容的觀看、耐性的相處、反覆的省思」。游記要寫得好,在於發現,書寫發現的角度,往往從漫遊而來。游記就像對話,人與人的對話,人與自然的對話,互相影響,互相觸發。

參觀北京魯迅博物館

二零二五年五月廿二日,我們參觀座落在北京市西城阜成門內大街宮門口二條19號的「北京魯迅博物館」。比起兩天前到過的「北京現代文學館」,則魯迅博物館的門庭若市與文學館的冷清,顯然有很大的落差。估計交通是一個問題,前者位於朝陽區,搭地鐵在芍藥居站出口,步行要半個小時,而後者就在地鐵站口附近,步行約十分鐘。平房建築裝潢…

馬華文學裡的文化情結

由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發展而來的馬華文學長期處在一個開放的系統中,必然易於受到其他不同文學系統或生態影響。而在這些不同文學系統的影響中,我們需要一種方式來思考社會歷程動力中的文化貢獻。這種動力在「南洋意識」與文化的牽引,形成屬於個人和原型的文化情結。

人繫槍、槍繫人

我在1989年初來香港,當時有一心願,就是要申請加入香港的射擊總會。所謂初生之犢不畏虎,雖然身穿校服,在沒有推薦、沒有擔保之下,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去了一趙伊利沙白體育館的辦事處,詢問加入射擊會的資格,卻因沒有職業為由被拒。也曾去了位於中環砵甸乍街的槍店,想了解購買運動步槍的手續,結果被告知要買槍必先入會被打發…

母親的頭髮

現代名人談對母親的印象,大多集中在身體髮膚,尤其是母親的頭髮。琦君的〈髻〉和林文月的〈為母親梳頭髮〉著眼於給母親梳理頭髮,透過觀察,細膩的描繪出母親對頭髮的重視。林文月甚至在散文中,細緻入微書寫對母親年老病衰時,變得軟弱、依賴,不得不由女兒代為沐浴、梳髮的情節。

「統整的理念」與「構成的理念」

柄谷行人以康德概念「統整的理念」,來解釋我們身處的社會。以人類社會來說,歷史本身並沒有目的,但康德認為,我們對於未知的未來,必須假設某種目的論存在。換言之,我們必須「幻想」歷史在未來有某種目的,這就是以統整的方式使用理性,也就是「統整的理念」。

羅曼 ‧ 羅蘭的「貝多芬傳記」

1915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法國文學家羅曼‧羅蘭 (Romain Roland 1866-1944)是一個傑出的傳記學家。他將傳記文學這種有趣味的文學型式,結合歷史與文學,透過洞察力與想像力,記錄名人獨特而意義非凡的人生。羅曼‧羅蘭是法國兩大傳記作家之一。另一個傳記作家是法國兩次大戰之間的重要作家安德烈·莫洛亞(Andre Maurois 1885-1967)。

談契訶夫的寫作態度

安東‧契訶夫(Anton Chekhov)是以描寫弱勢,只有生存沒有實際活過的生命為主要敘事的藝術家。他早期短篇小說的特質,基本如哈羅德‧布羅姆(Harold Bloom)在著作《如何讀,為什麼讀》所概括的「能做到形式上的精致和清醒的省思」。可以說,契訶夫這種創作思想內涵的提升,包含一種外在力量的推動,那就是一封震撼人心的信。

「記憶城市」之文化形成的蘊釀現場

這幾年來,地緣政治複雜多變,城市太多轉化。人們似乎逐漸習慣了一種荒謬的日常:撒謊的人,勸勉人們要誠實;獨裁者揚言國家文明自由;暴力者指摘他人言行粗獷。然而,世間所有事物都有正反兩面組成,謊言的正面功能在於折射出真實的面貌。不願欺瞞自己的人,會清晰地看見,在今不如昔的城市,繼續往下走,會迎接怎樣的未來?或是調整心…

「記憶城市」之文思泉湧的創作現場

地理空間包含了故鄉、居住地或一個曾經令你難以忘懷的地方,而城市當然也可以是一個提供你自由舒展、揮灑生命的領域。而正因為這些空間曾和我們的生命發生了深刻的互動,故而或不知不覺地孕育出情感,或已產生特別的意義,而被我們的心所深深認同,在我們的記憶中紮根茁壯。

「記憶城市」之文學事件發生現場

也斯的《城市》寫於一九九二年十月十五日。《城市》一共有六節,一、三、六節為〈虛構的城市〉,二、四、五節為〈記憶的城市〉。〈虛構的城市〉裏敘述了主角在報館工作,還有圍繞在他身邊發生的事情,他並且決定要把一直在醞釀的小說寫出來。〈記憶的城市〉則是主角在八年之後,又回到香港來了,思索該如何重寫當年的小說。

魯迅的生命哲學──紀念一個世紀的《野草》

野草》誕生已然一個世紀。一百年前的魯迅,展現五四時期文學語言的「獨語」實驗,集中體驗了五四那一代作家的文學自覺與創造活力,並且取得了最為可觀的成就,真正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今天,世界的眼光聚焦在中國,我們邁向AI人工智能突飛猛進的時代,是否仍然記得百年前,那希望「陳腐的古國的人」亦由此悟到自身的『腫痛』和割除『腫痛…

陳平原的「北京學」:都市、圖像、生活

2024年12月,我屬單位收到一套商務印書館2024年為陳平原出版的廿四卷文集,包括文學史、學術史、文化史及教育史等範疇的著作。在眾多的學術領域中,我深感興趣的是莫過於陳平原作為都市文化學者的身分,由上世紀九十年代在北京學界點燃「北京研究」的熱潮,並持續進行了大量的文學典藏勘查,探索某些今天仍存在舊城里巷的畫譜與圖…

李碧華《胭脂扣》混雜空間的啟示

胭脂扣》成書於1985年,1987年改編成電影。四十年過去了,小說固然釋出潛在意義,為我們提供詮釋城市新與舊的「交替」和今與古的「拼湊」。作為城市時空演變影響方面來說,它承載的歷史含量,是深沉而不容漠視的。小說與電影對地方掌故的處理,都在凸顯香港塘西舊事的種種回憶,展示後現代文化的一種空間代替時間的文化。就如我們理解的歷史…

也斯「舊題新作」的邊緣敘述

李碧華在2021年2月出版了《尋找十二少》。不肯忘情的如花,執意尋找當年的十二少,不過到2020年,她雖然來了,結果這個故事已經變得面目全非,如作者所說:「上世紀《胭脂扣》的故事已成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不但如花死了,演如花和十二少的演員死了,在政治禁令打壓下電影死了,塘西風月死了……連香港也死了。經歷過繁華─綺麗盛世風流的有情人…

作家的清單

意大利博學大師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有個人的「清單」怪癖。他說在開始寫小說時,還沒有覺察到那麼喜歡清單。在寫過五部小說以及其他一些文學創作之後,他以為可以列出一份全面的包含諸多「清單的清單」。

讀歐‧亨利的〈十月與六月〉

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歐‧亨利O. Henry﹝1862-1910﹞的〈十月與六月〉之所以使筆者印象深刻,乃是「歐‧亨利式結尾」果然名不虛傳,有些短篇小說的結尾是猜到的,但這篇的結尾筆者是猜不到,没想到是女主人翁希歐的年齡竟然比上尉大。淡淡的哀愁瀰漫在和上尉實際年齡不相襯的外表上。所謂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使平淡無奇的故事帶來驚艷,雖措手…

徐復觀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展陳 ──兼談新亞研究所圖書館的文化審美

徐復觀﹝1903~1982﹞於1969年自台灣東海大學退休後,即轉赴香港新亞研究所任教至逝世。他在研究所的教澤歲月,雖然比不上在東海,但作為新亞研究所的教授,他的舉足輕重,一直是學生道德修行和「活的歷史」文化精神實踐的指標。

借來的理論與技巧

劉以鬯〈借來的理論與技巧〉發表在《蕉風》革新號上,使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書寫南洋生活為主的他,這篇「文藝沙龍」的意義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