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陶然亭
游記是最平凡的文體,既有章法又無章法,信步漫游,留白穿插。看一個名勝,怎樣抓到一個焦點,把自己真正的看法說出來最難。名人寫游記,可以是普及的消閒,能夠看到自己喜歡的日常。
郁達夫記述的浙江名勝,寫日暮行舟,船槳怎樣在幽靜的水中發出聲響,又寫從杭州哪座山下來,路邊有茶葉蛋攤子,他竟「連吃了五六個」。繪聲繪色聚焦於民間滋味,都能看到郁達夫可游和可望的態度。
陶然亭又稱慈悲庵,取名自白居易詩句「更待菊黃家釀熟,與君一醉一陶然」。因創建者姓江,此亭又別名江亭。這裡的亭,依古文「道路設舍,以停集行人」,亭與停同,乃供行人歇息的房舍,而非景觀的亭,故有江亭無亭的說法。
初夏的陶然亭的,雖然不是蘆花盛宴季節,但仍有那是青青湖畔旁一片碧波蕩漾的花影風中飛揚,讓人心曠神怡!湖畔這邊綠樹成蔭,秀麗多姿。山坡那頭蒼翠挺拔,密密層層。游人坐在石椅談天說地,毫無拘束。偶遇三三兩兩的學子,舞裙歌扇。又見一群年輕人,在亭閣下,圍起來嬉戲玩樂,增添和諧的氛圍。


黃昏時分漫步的一道小徑,環繞園亭走了一個清風徐徐廣闊的湖。即使站在或坐下在那裡拍照留念,還是無法記下來來回回、遠近不同角度發現純潔明淨、搖曳生姿,又能濃蔭庇日下的景觀。從可望的角度,發現陶然亭的日常,然而卻不能忘懷讓人驚嘆不已的一段愛情悲劇。其中民國一對情人雕像,生未成婚,死而並葬在陶然亭,墓碑永遠佇立在園林裡,供人憑弔。
石評梅和高君宇同是山西平定人,兩人是在1921年的一次同鄉會上由父親石鼎丞引荐學生高君宇給她認識。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石評梅從事文學創作兼倡導婦女解放運動。在不到十年時間內,創作了相當數量的詩歌、小說、散文、游記和話劇等作品。葬玉埋香之後,友人代之出版《濤語》和《偶然草》兩本詩文集。
高君宇之所以為人所熟悉,皆因他率領「工團軍」參與1924年的廣州「商團叛亂」,掩護孫中山安全脫險。事後他把一個子彈殼連同一枚象牙戒指一起寄給遠在北京的石評梅留戀。1925年3月,高君宇在北京病逝,時年29歲。石評梅由於高君宇的逝世,長期悲傷過度,損害了健康而於1928年9月病故。她的生前好友黃盧隱、陸晶清遵照她的遺願,把她葬在陶然亭內高君宇墓旁。
春蠶到死「思」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雕像和墓碑已然成為陶然亭建築的一部分,歸入陶然園林景區之一。園中鑿池映景,垂柳依依,都是為了得到和豐富對於空間的美的感受。隨著黃昏的來臨,觀望陶然的波光水色,湖光澄澈,美景盡收眼底。
游陶然亭,接近宋代郭熙論山水畫時說的:「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林泉高致》)中最重要的「望」。當然,園中一切風景都是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如果園林符合可居的條件,那會是最理想居住的地方。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