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豬瘟」在歐洲:半世紀難救的豬農末日戰
2018年的中國正陷入「非洲豬瘟」大爆發,這種對豬致死率100%,且無藥、無疫苗可醫的家畜傳染病,目前已在中國17個省份傳出疫情,就連一向少報憂的中國官媒都罕見強調「疫情嚴重、形勢險峻」。由於中國是當今世界第一的豬肉生產與消費大國,因此「非洲豬瘟在中國」的高速擴張,也讓台灣在內的東亞鄰國極為緊張——不過在中國之外,2018年的非洲豬瘟疫情也在歐盟境內迅速增溫,除了連續4年發布疫情警報的波蘭之外,就連西歐的比利時也於秋季淪陷。然而各國緊張的防疫手段,竟也連帶拉出了一系列的農業、生態、動保、甚至是國境管控與地緣戰略的「蝴蝶效應」?
▌對豬致死率100%
非洲豬瘟(ASF)的第一起通報病例,是在1921年發生在東非的肯亞。受感染豬隻的發病症狀,包括:高燒、皮膚出現紫斑或黑斑、突然失去食慾、嘔吐、下痢、內臟出血與暴斃死亡。非洲豬瘟的致死率高達100%,目前沒有任何藥物或疫苗可醫;所幸該類病毒目前僅對豬隻有害,世界各國都沒有跨物種感染、或是人出現發病症狀的通報。
一般來說,非洲豬瘟多以接觸傳染,但寄生在豬隻身上的虻、蜱也能散播病毒;而豬隻在受到感染後,留在病豬肉上的病毒也能在冷藏狀態存活100天、冷凍狀態1,000天,因此攜帶或移動病豬肉製品,也可能透過廚餘循環、在未經90°C以上高溫處理的狀況下,進入豬隻飼養的飼料鍊,而觸發疫情大流行。
在過去,非洲豬瘟大多只在非洲出現,但隨著交通科技與跨國貿易的高度發展,病毒也因此搭上了「全球化」的入侵便車——其中,與非洲僅隔著地中海的歐洲,即是非洲豬瘟「征服世界」的跨洲第一站(非洲以外第一個他洲感染區),半世紀來都飽受瘟情之害。
▌從「飛機餐」入侵:非洲豬瘟的全球化逆襲
歐洲的第一起非洲豬瘟病例,爆發在1957年的葡萄牙——當時非洲豬瘟的病毒豬肉,混入了航空公司的空中廚房,並隨著往來的國際航班進入歐洲。而部分吃剩的「飛機餐廚餘」又未經高溫蒸煮而滲入飼料鍊,最終才在里斯本附近的養豬場爆發嚴重疫情。
儘管1957年的葡萄牙非洲豬瘟,很快地就以撲殺、隔離的手段「宣告撲滅」;但往後幾年,里斯本地區卻仍反覆傳出疫情。到了60年代,非洲豬瘟更是傳進西班牙,並以全區淪陷的伊比利半島為基地,向法國、荷蘭、義大利等西歐國家「大舉入侵」。
葡西兩國的非洲豬瘟疫情,一直持續了38年。直到1995,伊比利半島才終於在慘痛的代價後,脫離非洲豬瘟的夢魘;但病毒的魔爪並未就此離開歐洲,反而透過新一波全球化的浪潮「換邊突襲」......
全文閱讀:
🔔關注轉角國際,認識國際新聞🔔
更多精采好文:轉角國際官方網頁
週更深度 Podcast:重磅廣播
日更新聞 Podcast:轉角Daily Podca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