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用久了,其實只是需要「重新校準」:我為什麼鼓勵大家去做物理治療
很多人年過五十,會開始抱怨身體這裡痠、那裡痛。有人腰痠背痛、有人膝蓋沒力、有人走路覺得怪怪的。大多數人會選擇吃藥、打針,或者去做復健,但往往覺得效果有限。我自己也經歷過這段過程,但直到我接受了物理治療,才真正體會到:原來身體的問題,根本不是要靠藥物壓制,而是要靠「重新學會怎麼使用自己」。
我的例子:從膝蓋痠開始
去年某段時間,我開始覺得膝蓋很痠,尤其是爬樓梯的時候,特別明顯。不是劇烈的痛,但非常不舒服,讓我明顯感覺到「出力有困難」。我一開始去看了西醫,拍了 X 光,醫師說這是膝關節的軟骨磨損,屬於退化性關節炎初期。他的建議是接受治療與復健,或考慮打一種很貴的「膠原蛋白」針。
這種針一針就要七八千元,只打在一隻膝蓋上,而且不是永久性的,一年後就要再打一次。換句話說,如果我從現在起每年都打,必須一直打到死為止——這不僅費用高,也不是真正從根本解決問題的方法。
復健有效,但需要一直做
因為我的情況比較輕微,醫師先建議我接受復健。我去做了一期(六次),每次做完都覺得有效,膝蓋舒服了很多。但問題是,效果並不持久。每次做完會好,但過一陣子又回到原狀——所以我得一直持續做。後來因為搬家不方便,我就沒有繼續復健。
針灸的驚喜:中醫的另一種理解
再來,我也去看了中醫。一位中醫幫我針灸,效果意外地好,而且很特別的是——他不是針灸我的膝蓋,而是針灸我的腰。做了兩次以後,膝蓋的不適感竟然就解除了!我問醫生是否要持續針灸,他說:「如果你沒有症狀,就不需要針灸,有問題再來就好。」
更有趣的是,我後來又去看另一位中醫,他卻說我的體質「氣太虛」,不適合針灸。你看,這就是中醫的差異:他們的診斷與處理方式,會因人而異,而且很多時候不會聚焦在症狀本身,而是從整體的「氣」來理解問題。
轉捩點:真正讓我改變的是物理治療
今年,我因為小腦的狀況去做物理治療。物理治療師在評估我的動作與出力方式時,很快就發現一個重點:我平常的用力習慣太依賴膝蓋,無論是走路、蹲下、甚至起身,都用膝蓋出力,其他部位幾乎沒有幫忙。這樣長期下來,膝蓋當然會過度磨損。
在物理治療師的指導下,我學會了如何用大腿肌肉、核心肌群來分擔壓力,減少膝蓋的負擔。這種「重新學習如何使用身體」的歷程,讓我大開眼界。我的膝蓋問題不只解決了,連我之前常常在靜坐或瑜伽時出現的背部與腰部不適感也大幅改善。
身體會說話,只是我們一直忽略它
我以前無法靜心,一坐下來就覺得腰痠背緊,那種不舒服會整個拉住我的注意力。很多人可能會以為自己不適合靜坐、打坐,其實不是,而是你的身體在提醒你:「你某個地方用力用錯了。」
物理治療幫我解開這些長期累積的「錯誤使用習慣」,就像幫老車調整輪胎角度一樣。一旦調整好了,你會發現站得穩了、坐得舒服了,甚至做氣功、打太極都更輕鬆了。
物理治療不是投資,是你本來就該擁有的保養
很多人聽到「物理治療」會以為很貴、要自費,其實不然。在台灣,健保有給付物理治療的門診。你只需要先掛號到復健科,告訴復健科醫師你的問題(例如腰痠、膝蓋痛、肩膀卡卡),如果醫師覺得有需要,就會幫你開立物理治療的處方。
每次治療期是一期六次,一個月內就能完成,如果問題不大,1-2個月既可以結束了。這不像打針或吃藥需要長期依賴,而是透過指導與練習,幫助你學會如何正確使用自己的身體。
它其實就像汽車保養一樣:當你五十歲以後,身體這台機器已經運轉了半世紀,當然會有一些結構性的疲勞。物理治療,就是讓你重新校準身體,讓它能繼續跑得順、跑得久。
結語:五十歲後的你,值得這樣對待自己
我真心推薦五十歲以上的人,至少給自己一次機會去體驗物理治療。不要把它當成等你痛到受不了才去做的急救手段,而是當作一種主動照顧自己的身體智慧。
畢竟,身體的使用方式是可以重新學習的。我們的老化不全是退化,有時候只是習慣錯了、姿勢歪了、力道偏了。你所需要的,可能不是一針一藥,而是一位專業的人,用眼睛觀察你的動作,用手教你正確出力,幫你重建與自己身體的連結。
物理治療,是一條最根本、非侵入、長期受益的路。
如果你願意走上這條路,你的身體會感謝你,餘生也會輕盈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