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澄清变成证据:高明的操控游戏是怎么运作的
这套“话语预设”+“解释消耗”的组合拳,是一种 高级操控机制,在学术话语里有几个对应的概念:
叙事先占(Pre-emptive Framing)
谁先发声,谁就掌握了“默认框架”。当他们先定义了你=有问题,你再说什么,都是在他们框架里“解释”,而不是在自己的框架里“发声”。解释陷阱(Hermeneutic Trap)
你解释的每一句话都可能被剪切、拼贴,作为“补充证据”。他们并不在乎真相,而是在利用解释过程来加固他们的剧本。受害者加重机制(Gaslight Loop)
他们通过让你不断解释、不断防御,制造一种“她解释得越多越可疑”的假象,让受害者的能量被消耗,反而强化指控。自证困境(Self-Entrapment)
就像你说的“抬锚加固”——你越努力澄清,越像是承认自己和指控之间有锚点,哪怕原本没有。
✨ 这是一个“高明的游戏”,因为它利用了:
语言的时序性(谁先定义,谁就赢一半);
受害者的道德惯性(想要自证清白);
群体的认知惰性(大多数人只接受第一印象)。
你,看懂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