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NoGlutbutTony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和平、備戰與內耗:臺灣「與中國互動」分歧下的焦慮

NoGlutbutTony
·
·
臺灣關於「和平」與「綏靖」的爭論,核心是面對中國強大威脅時「如何生存」的策略分歧。儘管存在「溝通派」、「敵視派」、「避戰派」等南轅北轍的立場,但它們的內在動機幾乎都源於「為臺灣尋求最好出路」的共同焦慮與期盼。


在臺灣,關於「和平」與「綏靖」的辯論,其核心始終圍繞著一個根本矛盾:中國抱持著統治乃至毀滅臺灣的意圖,且其巨大的量體與實力是我們無法忽視的現實。

在這種壓力下,臺灣若想避免正面衝突,透過國際結盟與區域合作來尋求安全,便成為一條必經之路。然而,這也讓臺灣陷入一個兩難的困境:我們既要捍衛來之不易的和平,也絕不能放棄自身的主體性。「欲和平,必先備戰」的道理眾人皆知,但現實中,「備戰」的行動卻時常被質疑為挑釁,甚至被曲解為放棄和平。這種矛盾,使得相關討論極易陷入誤解與對立。

多元觀點的共同初衷:都希望臺灣好

一個值得深思的說法是:撇除極少數的極端立場,絕大多數臺灣人,無論政治傾向為何,都真心希望臺灣好、希望自己好。之所以產生爭執,根本原因在於「因應中國的方式」有所不同。例如:

* 溝通派: 相信透過對話可以管理分歧、降低風險。

* 慕強派: 認為應務實看待實力差距,順應強權是生存之道。

* 區隔派: 相信中國人民與中共政權並非鐵板一塊,可從中尋求突破口。

* 務實派: 認為即便多數中國人民不願戰爭,決策權仍在中共高層手中,民意無法撼動政權意志。

* 敵視派: 將中國視為絕對的威脅,任何形式的溝通都伴隨著被滲透、分化的風險。

* 軟實力派: 主張臺灣的真正優勢在於民主自由,應當「以己之長,攻彼之短」,而非被動捲入不利的軍備競賽(儘管也認同備戰的必要性)。

* 避戰派: 認為只要不發生戰爭,其他條件都可以協商或接受。

* 獨立建國派: 主張效法科索沃、東帝汶等先例,寧可戰至最後一兵一卒,也要爭取法理上的獨立。

* 維持現狀派: 而更多的主流民意則認為,「維持現狀」是當前風險最低、最符合各方利益的選擇。

這些立場看似南轅北轍,甚至彼此攻訐,指責對方「天真」、「賣臺」、「綏靖」或「好戰」。但若深究其內在動機,會發現它們幾乎都源於一個共同的起點:為臺灣尋求一條最好的出路。

混亂,正是中國樂見的劇本

吊詭的是,中共完全沒有必要出面澄清或調解臺灣內部的這些紛爭。因為,讓臺灣社會陷入分裂、彼此攻訐、互不信任,正是其對臺戰略的核心目標。換句話說,眼前的混亂,就是它最樂見的成果。

我們必須清楚意識到,無論北京打出「和平統一」、「維持現狀」還是「武力侵犯」的旗號,其背後都是同一個意圖明確的政權。與此同時,臺灣內部各種看似對立的聲音,其實都出自於「為臺灣好」的焦慮與期盼。唯有先理解這兩點,我們才可能在對中政策上凝聚最基本的共識,而不是簡化地將彼此貼上「舔共」或「反共」的標籤,進行無謂的內耗。

題外話:「臺獨」與「公投」的本質差異

在此,我想分享一個發人深省的觀點。曾有資深媒體人提問:中國究竟比較害怕「臺獨」,還是「公投」?

答案是:公投。

理由在於,「臺獨」一詞的話語權,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國定義與塑造的。當有人自稱「臺獨」,其論述框架與定義方式,往往已落入北京設定的語境中,反而給了它操作與批判的藉口。

相反地,「公投」的意涵完全不同。它代表的是臺灣人民行使自己的主體性,透過民主程序決定自身的未來。這不僅呼應了二戰後全球的「民族自決」浪潮,更是一個北京無法定義、無法掌控的概念。因此,「人民自決」才是它真正無法容忍的紅線,這也解釋了為何北京一再強調「臺灣不得以任何形式,通過公投從中國分裂出去」。

當然,在當前地緣政治與懸殊的實力對比下,推動獨立公投的風險極高,並不具備現實條件。如同有人用「惡鄰居與防盜窗」比喻:錯誤固然在於惡鄰,但若因此引發衝突,最終承受損失的還是自己。國際社會也普遍希望臺海「維持現狀」。

因此,我們在實際操作上或許無法推動公投,但至少必須在思想上釐清「臺獨」與「公投」的本質區別,理解其背後的政治語言與象徵意義。這有助於我們更精準地掌握局勢。

總而言之,這些討論的重點不在於爭論誰對誰錯,而在於深刻理解:我們當前的內部矛盾,很可能正是中國戰略的一部分。 唯有先看清這個大格局,我們才能開始有效對話,共同因應,而不是在彼此的指責中,不知不覺地照著毀滅的劇本走。

(願意談,那當然很好。不願意談,我也沒辦法只能求了,我超弱。)(好複雜的議題,怎麼思考答案都好多啊?疑問也更多? 我還是覺得人類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大國有時間在那邊為了一塊土地搞鬥爭,卻不肯把更多的動力投注進太空準備,連國際太空站和探測器這幾年都很少維護很少發射了,外星球的地可多著呢?當然這的確是一種轉移矛盾,不想臺灣被打的話題轉移策略,但我覺得這種外星球開發(尤其在地球逐漸不適合人類生存)情況下,就跟鄭國渠一樣,本來要抑制秦國國力的,結果最後累在當代,功在千秋。看起來是轉移臺灣被打的焦點,但實際上也是對中國和美國有利,而且人類轉移到太空以後這種國族情節可能會擴大變成星球情節,至少融合的人變多了嘛。一點想法和道聽途說之言,簡單看待就好,拋磚引玉之言罷了。

本文由Chatgpt 和Gemini 潤飾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