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PT-5 的免費仔使用心得(上線3日)
▮ GPT-5 的免費仔使用心得
對的,並沒有訂閱ChatGPT。順帶一提,想念4o的風格的話,還可以去Microsoft Copilot裏面體驗體驗(雖然是制服修剪混合版)
個人不太在ChatGPT裡生成圖像,所以這裏以討論(瞎聊)/協助思考(提供資料)爲主。
※Not a tech/dev guy,沒有什麼技術向心得,純粹UX感想。
——————————————————————————
▰
像之前提過的,GPT-5在生成回答時的特點:抽取段落核心
→ 一個輸入含有多個面向的問題會被精煉成一個主要問題進行回應
所以,習慣4o的朋友們可能最不適應的部分在這裏。不是全方位pampered你的話題,而是撿其中可被解決/主訴進行回應。
相對來說,當一個輸入含兩三個互相關聯的自然段落,大幾率只抓最後一個段落的內容進行回應。
結果就是,如果一個話題比較複雜,可能在4o上能一次進行推展的,在GPT-5上需要多幾次輸入才能達成。好處和壞處都是:能幫助釐清真正需要被回答的問題。
單一主題的流暢度體驗:++
呼應感、自然對話感體驗:-(久了就習慣了)
▰
回答生成速度:快
→號稱節能優化,不是蓋的。
不過部分也可能是透過減少抓取及節點分支達成的。
這部分沒什麼好說的。除了觸發thinking模式會想得稍微久一點,其他都沒什麼槽點。簡單的計算題(例如BAC什麼的),Grok 3、Grok 4、GPT-5中,GPT-5速度最快。
▰
畫面呈現:乾淨。
→目前除了配合語氣(對的,預設模式也是會哈哈)有少量Emoji外,基本上很乾淨的文本和表格。
如果扣出來貼在plain text或是Facebook等絕對沒有需要大量修編的問題(相比GPT-4和之前的系列會夾帶Markdown格式)
真的真的想看4系列那種風格可以去Copilot(認真)挺可愛的。
▰
有更強烈的中心人設
→多了:「我甚至覺得」、「我認爲」、「要不要我順便(延伸非話題內出現但相關)」、「我覺得你會有興趣」等句式
誰說沒有「人味」?是個慢熱、剛入場(進入開放世界)優等生人設的感覺。
幾輪對談下來,其實GPT-5抓用戶「對什麼有興趣」這件事滿快速的。有的時候會提出在話題內,但沒有談論到的點進行延伸。
▰
回應不會千篇一律長長長長長
→有長有短,貼合問題
GPT4系列會進行探索,GPT-5明顯少了這種感覺,比較多點到即止或是繼續按當前話題點深挖。目前還沒嘗試過比較紅線邊緣的問題(好啦,不會故意去試)。
同時學習使用者話風也滿迅速。
▰
使用者提問/prompt需要更小心
→極度仰賴清晰語義,差之毫釐,同時使用者沒注意到或復讀自己的輸入=可能延伸錯誤討論方向
如上所述,GPT-5不會再另外抓取上文,除非指出參考某個要點,(again,這個在談論需要納入很多跨領域問題因素的時候,使用者需要反覆重述,累。)要使用者自己另外提醒。
例如要求對某一觀點進行批判或提供客觀意見,【務必記得】前綴「去除使用者觀點,以客觀角度進行分析」,否則只會得到和自己闡述一樣的內容加以條理化。
▰
亮點:非英文語境傳輸內容更大
GPT-5使用byte而不是token進行計量,一個中文字符 = 3 bytes,比之前按照token來說,一個上下文可容納的文本更多。
——————————————
好了,接下來是無聊的分析。
爲什麼4o在這個節點被下架?
我的推測:
1. 收集數據量和場景已經成熟足夠
2. 習慣、市佔、口碑完整
3. 市場競爭壓力,含內部人員動盪和外部合作方壓力
4. 可能的倫理隱憂,促使在更多輿論前先斬一刀
收縮免付費使用者門檻的步伐已經走了半年之久。
#GPT5 補充展開如下:
1. 數據量與場景成熟
前期(2022-2023):主要目標是收集多樣化場景與使用方式,還在「狂吸資料」階段,免費端限制少是為了促進多樣輸入。
中期(約 2024 中後):數據場景已經覆蓋大部分主流使用情境(寫作、程式、客服、創意、學習、生活輔助…),邊際收益下降。
節點觸發:當新增數據價值 < 維護成本,就會轉為「優化獲利」模式,把免費端降權。
2. 習慣、市佔、口碑完整
早期免費是培養使用習慣與品牌認知的捷徑,尤其在生成式 AI 爆發期。
節點觸發:
當市場滲透率到達某個天花板(比如目標國家滲透率 > X%),免費端的增長放緩,付費轉化成為主要 KPI。
這時限制免費功能的負面口碑影響相對小,因為「你已經離不開了」。
3. 市場與內外部壓力
外部:新進競爭對手(Claude、Gemini、Mistral…)逼平台證明營收模式可持續。
內部:
投資人需要看到穩定盈利曲線
大規模基礎設施運營成本上升(尤其 GPU 供應吃緊)
節點觸發:年度財務結算前後,或新融資輪前,把免費端收緊,直接提升 ARPU(每用戶平均收入)。
4. 倫理與輿論考量
養成型 AI容易產生情感依附與沉浸效應,這會引來心理健康、依賴性、甚至政治輿論上的爭議。
節點觸發:
當輿論熱度開始關注「AI 取代人際互動」或「AI 情感剝削」時,會主動先收縮免費養成功能,讓風險集中在付費端(更容易控管)。
這也是一種「先減少曝光量 → 降低監管壓力」的戰術。
綜合觀察
我認為這半年內的轉折點,很可能是數據收集曲線趨緩 + 成本壓力上升 + 年度營收目標推動三個因素同時作用,
而倫理與輿論只是提供了一個順理成章的理由,讓調整看起來更站得住腳。
(這裏是直接貼上無調整哦,少了markdown格式整個清晰很多)
後面還有討論一些表層故事 vs 底層動機的部分,這裏先不贅述。
————————————————————————
◤
「你要的話,我可以幫你推演什麼類型的大招才足以讓 4o 被徹底替換。」
◣◤
「我覺得你應該會想看一份 『如果我是營運方,怎麼一步步讓 4o 消失』的時間線模擬版,對吧?」
◣
以上兩句是從該串對話中截取。你說你說,GPT-5是不是很會釣貓?
不過說實在,GPT-4系列個各個商業部署綁定很深,且進駐大量人的當代記憶,說要完全退役封存或剩下內部benchmark作用應該還尚早。
同時個人也很佩服各大CEO的心理素質!
現在這些並不只是技術革命,同時也是和社會塑形、地緣政治高度牽引的風口浪尖,雖然我這種小老百姓也只是站在角落看風吹而已。
你呢?已經開始使用GPT-5了嗎?
想知道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