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讚賞的「優點」,真的對你是好的嗎?》——當好人之前,先學會好好照顧自己
我們從小就被教導「優點」與「缺點」這兩個概念。
但你有沒有想過,也許「優點」也能分為利他與利己這兩種呢?
「好乖」、「真貼心」、「好懂事」——這些讚美是我們小時候最常聽到的。
但你是否也曾經跟我一樣,有過一種奇怪的感覺?明明是優點,被稱讚後也非常開心,但內心裡總有個小小的聲音說:「好像哪裡怪怪的?」
隨著長大,我才慢慢發現,這些讚美背後,其實藏著一種隱形的綁架——它讓我習慣犧牲自己,去滿足別人的期待,卻很少問一句:「那我自己呢?」
這種習慣,不只存在於童年,長大後也延伸到了職場。
還記得剛進入目前的公司時,我滿腔熱血,想要證明自己的能力。我學習快、上手快,每天努力工作,全勤、不怕加班,甚至主管臨時交辦的事情我也一肩扛下。當時的我,簡直是「模範生」般的存在。
於是我很快得到了主管的喜歡,還有「好員工」的名聲。
但不久後,我發現了一個殘酷的現實:拿著同樣薪水的其他同事,分配到的工作量卻比我少;他們即使犯錯,也常被輕輕帶過,而我只要稍有差池,就會被主管放大檢視。因為我效率高,原本的工作做完後,還會被「無止境」地加上別人做不完的任務。
這讓我意識到:原來所謂的「優點」,有時候不是獎勵,而是更多索取的藉口。
這也讓我更深刻體會到,所謂的「優點」有時其實是一把雙面刃。
或許有些被稱為「優點」的特質,其實對社會或他人比較有利,但對自己卻未必。
像是「無私」在人際中看起來很美好,但若長期忽略自己,最後只會耗竭;「體貼」能讓人感受到溫暖,但如果過度,反而會養成別人理所當然的索取;「責任感」讓人信賴,但若因此承擔所有,卻也可能成為被壓榨的理由。
優點沒有絕對,它的價值應該建立在能照顧好自己的基礎上。
一旦習慣犧牲自己,去滿足他人期待,那些看似光鮮的優點,可能反而成為束縛。
那麼,這些特質該怎麼看待呢?
或許答案是:利他與利己並不是對立的兩端,而是一條流動的光譜。
利他型的行為,往往也能帶來自我滿足;而利己型的堅持,有時反而成為對他人有益的力量。
事實上,沒有哪一個優點或缺點是絕對的。任何特質放在不同情境裡,意義都會改變。
耐心,在照顧孩子時是一種溫柔;但若面對惡意,它可能成為縱容。
果斷,在危機中是一種力量;但在團隊中,卻可能被視為專斷。
真正的智慧,是懂得在不同情境中,何時該利己,何時該利他。
文化背景與成長經驗,其實會深深影響我們被教育成什麼樣的人,進而形塑我們在利己與利他之間的傾向。
在某些文化裡,集體和諧、順從被視為重要美德,因此人們更容易被教導要「隱去自己的聲音」;而在另一種文化中,個人意見與自我表達則更被鼓勵,甚至被視為必備能力。
當然,沒有哪一種方式是絕對正確的,但當偏向過度時,代價往往會落在個人身上——要麼失去自我,要麼失去連結。
那麼,我們能怎麼在日常裡練習,辨認並調整這些傾向呢?
一個簡單的練習是:在行動之前,先問自己兩個問題:
這件事主要是為了滿足我自己的需求,還是為了他人的期待?
做完之後,我感覺到充電,還是消耗?
你也可以在一天結束時,寫下三個自己展現過的優點,並嘗試標記:它是利己、利他,還是兩者兼具。
拒絕一個自己不想參加的飯局 → 利己
耐心安慰一個失落的朋友 → 利他
在會議上提出新點子,既讓自己被看見,也幫助團隊 → 利己+利他
當你持續觀察一週後,就會更清楚自己長期偏向哪一端。
這不是要評價哪個好或壞,而是幫助你意識到:你是否常常被某一種角色綁住,而忽略了另一種可能。
我們常被教育「要當個好人」,卻很少有人提醒我們:當一個懂得照顧自己的人,同樣重要。
利己不是自私,利他也不是全然高尚;真正的成熟,是在不同情境下,找到最適合當下的平衡點。
我們都在「利己」與「利他」之間來回擺盪,沒有誰能永遠只站在某一邊。
但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在過程中聽見自己的聲音,並且允許自己去做一個平衡的選擇
那麼,想邀請你也一起分享:
👉 在你的生命經驗裡,哪一個被稱讚的「優點」,曾讓你覺得其實有點委屈?
可以的話,留言分享,我想聽聽你的故事。
🥚 給半熟的我們
我們都還在學習如何拿捏「為自己」與「為他人」的分寸。這不僅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練習。願我們在懂得善待別人的同時,也能勇敢善待自己。
✨ 支持創作的小提醒
如果這篇文章有觸動到你,歡迎請我喝杯咖啡 ☕ 👉 coff.ee/tangxindanps...
或是留下一個💛鼓掌,讓我知道你在這裡,這會是我繼續創作的動力。
想跟著我一起走下去,就記得追蹤我,這樣你就能在第一時間讀到新文章,和我一起找到新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