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逆差與關稅的矛盾對決:川普十大經貿政策的目標與實現困境
作者:倪世傑

就在上週,美國公佈台灣輸美關稅稅率為20%。所謂的「互惠」(其實是反互惠)關稅其實只是川普主張眾多經貿政策中的一環,川普究竟有哪些經濟政策目標?哪些目標必須先進行,才能依序達成之後的經濟政策目標?
▌川普經濟政策的十大政策目標
自2016年川普首次當選以來到今天,除了對抗中國這項地緣政治因素以外,其經貿政策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十大目標。
1. 大規模放鬆管制:取消或簡化對企業最直接、最廣泛的成本負擔,讓所有部門都能先感受到經營門檻下降;企業活力提升後,才有能力擴大投資、創造就業,也能更快配合後續的減稅與貿易政策。
2. 大幅減稅:在上述「管制成本」已下修的基礎上,減稅能進一步釋放企業與個人可支配所得,刺激資本回流與消費信心;配合放鬆管制,能形成「雙引擎」效應——企業快速擴張、勞動市場熱絡。
3. 重談/退出不利貿易協定:在減稅、放鬆管制環境下的美企在全球市場更具競爭力,美國憑藉其廣大的國內市場以及其它國家對美市場的依賴,也更有籌碼要求對手做出讓步。新協定可針對「美國製造回流」設計獎勵條款,例如提高進口汽車關稅或供應鏈在地化。
4.「製造業」回流美國:在以上三者的綜效下,帶來更有利的國內經商環境,吸引跨國企業在美國投資;帶動製造業就業,同時壓低與中國、東亞出口導向型國家的貿易逆差。
5. 推動能源獨立/擴大化石燃料生產:解除環保管制後,頁岩油、天然氣、煤炭等產業可迅速擴產,提高稅收與就業。穩定國內能源供應,也提升談判時對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等產油國的議價能力
6. 強化邊境安全與移民管制:改革移民政策對勞動力結構的衝擊較小,在「高技術人才引進」與「非法移民管控」之間取得平衡。
7. 基礎建設大投資:放鬆管制+減稅後累積的企業盈餘,可引導民間資本參與公建;加上聯邦預算支持,才能動工;基建改善又會反過來進一步提升經濟效率,形成良性循環。
8. 控制財政赤字/減少政府債務:待上述增長政策拉高稅基、提升 GDP 後,政府才有空間透過改革支出結構、提高效率來壓低赤字,若太早強調平衡預算,可能扼殺前面那些助長成長的刺激措施。
9. 科技、國防自主:巨額預算支持美國半導體、極地巡航艦建設,並為人工智慧、量子運算、太空科技等技術提供長期競爭平台。
10. 社會政策調整:削減福利開支、加強福利申領審查,推動社會福利體制縮水。
▌政策實施的邏輯序列
而上述經濟政策的想法,推測川普政府將會依照如下順序,進行美國經濟體制的結構調整:
全文閱讀:
🔔關注轉角國際,認識國際新聞🔔
更多精采好文:轉角國際官方網頁
週更深度 Podcast:重磅廣播
日更新聞 Podcast:轉角Daily 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