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陶樂思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第八個習慣》:步向卓越你也可以

陶樂思
·
·

前言:怎樣才是卓越的人?

說到卓越人物,相信提到埃龍馬斯克、橋布斯等人的名字,應該不會有什麼異議。今天我想以另一個卓越人物的故事開始這篇書介。他的故事正出於《第八個習慣》這本書的開頭。這個人是孟加拉鄉村銀行的創辦人由腦斯。

由腦斯本來任教於孟加拉大學經濟系。一天當他離開大學走在孟加拉街頭。他發現周圍的人都衣衫藍縷,到處充滿貧窮氣息。他內心升起對自己的質疑:身為一名經濟學教授,但對自己身處社會的貧窮卻沒有推動過任何改變,自己的工作又有什麼意義呢?於是他走進附近鄉村,想調查一下村民貧窮的原因。他發現村中婦女擅長編織竹椅,而且手藝也非常了得。但因為沒錢買竹,只能向賣竹的人賒借。於是賣竹人就能訂立苛刻的賒借條款:規定竹椅只能賣給他們,而每張竹椅的利潤只有兩美分。僅因為這些村民缺乏本錢,就要跌入無窮盡的剝削陷阱。由腦斯於是想連結銀行為這些村民提供小額貸款。但銀行都不願意。銀行業者一直受到的教育是窮人沒信用,不會還錢。不論由腦斯如何以實證說服銀行,他們依然不願意改變信念。於是由腦斯便自行創立鄉村銀行,為村民提供小額貸款幫助他們創立以一人或家庭為單位的微型企業。到了現在,鄉村銀行的模式已經幫助數百萬農民脫離貧困。由腦斯又算不算卓越呢?與文首提出的人物一樣,我對由腦斯的卓越也沒有異議。那麼問題來了:我們都是普通人,能夠成為卓越的人嗎?這本書給出肯定的答案。

作者是誰?為何他有能力教人變得卓越?

《第八個習慣》作者使提芬柯維,是美國極具影響力的教育家、作家及企業顧問。代表作《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事的七個習慣》被譽為管理學與自我成長領域的經典之作。全球售出超過二千五百萬本。許多知名企業、政界領袖,甚至一般家庭都把柯維的書視為人生成長與組織發展的指南。

使提分柯維一生致力於推廣「以原則為中心」的領導哲學。他相信每個人都有無限潛能。人生的成功在於找到自己的使命,並且幫助他人發揮潛能。《第八個習慣》不單是理論書,更是幫助人反思、行動與成長的指南。

這本書想說什麼?

《第八個習慣》的成書,與我們這個時代息息相關。隨著21世紀知識經濟社會來臨,傳統的工業型思維已經不能應對複雜多變的現實。什麼事工業型思維呢?工業型思維就是把人看作可被指揮、被替換、被控制的零件或工具。這種思維重視效率和標準化,卻忽略人的潛力、情感與創造力。作者認為這樣的思維只會令個人與組織都失去活力。他在一開始就點出很多人覺得工作毫無意義,在家庭中也不被需要。生活中總是充滿挫敗與痛苦。那麼能如何走向卓越呢?

作者認為真正的卓越,來自每個人內心深處的聲音,也就是個人的天賦、熱情、良知和使命感。所以他在這本書強調,現代人需要學習「全人思維」。一方面要均衡發展身體、心智、情感和靈性,也要學會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作者明言,第八個習慣就是發現自己的聲音,並且啟發其他人發現他們的聲音。所謂聲音,就是人的天命、價值、獨特性與貢獻感。當一個人找到自己的聲音,就會活得有熱情、有目標、有影響力。而真正的領導者,更要能夠激勵和帶領他人發現屬於他們的聲音。讓整個組織乃至社會都能達到卓越的境地。

這本書的三個亮點,帶我們走向卓越

普通人如何走向卓越呢?這本書的以下三個重點內容或許能給我們一點指引與啟發。

一,主動積極的真諦。作者強調,刺激與反應之間存在著一個空間。在那個空間裡,我們有選擇回應方式的自由與能力。意即人生遇到的種種刺激,無論是考驗、批評或壓力,都不一定要照著直覺反應或行動。我們可以停下來想清楚,選擇以不同的態度回應。一名年輕媽媽準備要送孩子上學。但孩子總是拖拖拉拉。媽媽本來很生氣,差點要大聲責罵孩子。但她想起刺激與反應之間存在著一個空間。於是她選擇深呼吸幾下,然後蹲下來溫柔地與孩子溝通。結果兩人能開心地出門。主動積極不是逞強,而是對自己的情緒與行為負責。善用刺激與回應之間的那個空間,作出更有智慧的選擇。舉一反三,當在職場遇到上司批評,同事不配合。你會選擇反擊、抱怨、消極,還是冷靜地考慮清楚,採取有助於改善局面的回應方式呢?

二,良知是開發天賦的核心。作者指出,願景、熱情、紀律和良知是發揮天命的基礎。願景是只你想成為怎麼樣的人;你希望世界因你而有怎樣的改變。熱情是指你最熱愛,最全情投入的是什麼。紀律是只你有沒有持續行動,堅持到底的能力。良知是指有否分辨對錯,選擇正確道路的能力,以及你的價值觀是什麼。

作者表示,以上四個要點雖然都很重要。但良知必須是四大要點之首。若只有願景、熱情、紀律而沒有良知,只會為世界帶來災難。書中引用希特勒的例子。他很有願景--建立由雅利安人統治的第三帝國。為了這個願景,他十分有熱情而且謹守紀律。不過缺乏良知的他,帶來的卻是戰爭與屠殺。

三,領導的藝術--信任與授權。受工業型思維影響的公司領導、老師與父母,認為必須下指令、定規則、抓錯處,才是高效能的領導。作者認為這樣只會令員工、學生或子女變得更加被動,缺乏創造力。反之,若做到信任、充分授權,以身作則,成為別人的燈塔而不是法官和批評者,則更容易發揮領導力和影響力。作者年輕時遇過一位上司,一方面願意把工作交託給他,另方面又會提供資源幫助他完成任務。這令作者非常感動,並且更積極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結語:卓越就是好好做自己

有人會覺得,自己和馬斯克、橋布斯、由腦斯等實在無法比較。畢竟大家都只是普通人。卓越似乎離開我們很遠。這本書卻告訴我們,只要找到自己的內在聲音,按照自己的天命而活,並且幫助他人也找到他們的天命,已經是個卓越的人了。要養成這第八個習慣,我們需要以主動積極的態度應對生活,靜心傾聽內在良知對我們說的話,以及樂於以信任、授權、以身作則的態度對待他人。這樣無論我們做什麼事情,都能發揮自己的影響力。能活出自己並且影響他人,這不正是卓越的特質嗎?

希望今天的書介能令你更有信心變得卓越。並且更懂得如何步向卓越。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