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关于GenZ的闲言碎语

adamyangwg001
·
·
IPFS

今天遇到了对某些GenZ的一个反感实例。

GenZ出于世代和环境的原因不得不活在语言之中,他们要快速解决大量的语言,越“聪明”的GenZ走得越远,这些人分布在各种圈,远得看不见的和近得可以碰触的,但当然我只是碰触到他们的语言。今晚的实例是一个电影的学生,用厌恶处理着一切关系和关于社会的说辞,自动复制着他们被劝服的语言(关于社会的批判“真相”,而不是社会),同时并行不悖地投入到社会运作的疯狂要求中。他对于一部普通影迷看不太懂的后殖民电影,只有一句“近三个月内我再也不想看后殖民电影”的高明说辞:这样的说法妙处在于,既拥有自身的判断(其实很不清晰),又彰显了我看过很多,了解很多,是一种较为专业体面的(学电影的)说辞;而群里其他好奇的普通影迷则在那表达疑惑,无人认领 - 这电影究竟是怎么回事。

这种做法显然经过了一番经验上的操作,从而诞生了傲慢。傲慢来自于他的专业和语言所统摄的世界,他没有热情去谈论这样一部在他看来已经被他的语言所解释的电影,或者干脆就是一部冗长的电影让他疲惫,也没有什么分享的冲动去谈论他所知的。但他绝不可能是无知的,他可以清晰分辨普通影迷和专业之间在很多语言和“意识”上的分歧,从而避免这些累人的分享,以及随之而来的麻烦,如果有兴趣,直接发在豆瓣上是可见的做法,那更像是一种合乎秩序,合乎语言逻辑的证明。或者,他也不能直接说一些不够理性的语言,直接地拥有自身的判断。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很成熟的算法,也有很多种解释都合理。

要这么费力地去分辨这个做法,也是区分出这一代年轻人的病。很多70后的态度虽然整体上霸道,但也往往是和蔼的,亲切的,愿意向任何人解释他在干什么(不管背后的猫腻和问题是什么);而GenZ首先学会的是一套虚张声势的做法,理性、体面地避开关键的无法回答的问题(往往也是未曾想过,只是在语言上模仿过),避开不想接触(潜意识里会带来麻烦,影响效率)的人,同时用切碎的语言大量输出拼凑的信息,背后是情绪:审判自己也审判别人。这样一招瞒天过海,避开了别人,也避开了自己。

再回头看这个电影学生所表达的,没有说出什么对电影的热忱、理解或者爱直接表达,而是在自己的一种轻盈的感觉中滑动,滑动,滑动,借着语言和情绪,互联网所赋予的一切语焉不详和自我中心,不断说着,我累了,我要写论文,世界糟透了,老登都是傻逼。

对于这个世界,我只想问,你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说清楚呗,说不清楚可以分两次,但是我们可不可以说一说,你真的知道些什么。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生活事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