爛翻譯與反訓練
過去閱讀外文文學的譯本,常常像是在拆炸彈——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句會蹦出什麼語法怪獸。譯者或許心懷善意,或許只是不懂原文的幽默,結果留下大量「字面上正確、意思上崩潰」的句子。讀者必須靠腦補、猜測,甚至跟作者的靈魂做無聲對話,才能勉強看懂。這種「腦內補完式閱讀」雖然折磨人,卻也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超凡的理解力:在語言缺席的地方捕捉神韻,在混亂裡看到光芒。
而如今,AI 翻譯的準確度高到令人咋舌。那些曾經看不懂、被稱作「譯者惡作劇」的段落,如今一鍵就清楚明白,甚至比原文還順暢。讀者不再需要掰手指頭推敲語境,也不用在夜深人靜時揣測「作者到底在想什麼」。AI 就像一個永不疲倦的翻譯家,把每個晦澀的句子打磨得光亮如新。
這時候,我不禁對前人的閱讀能力肅然起敬。他們在「爛翻譯」的世界裡,仍能抓住精髓,甚至能把文字缺陷當成額外的想像空間。他們的理解力,不只是語言層面的敏銳,而是一種跨越文字表象、直抵精神核心的超能力。可以說,那些不完美的譯本,意外地成了「反訓練」:迫使讀者離開文字的舒適圈,在混亂裡鍛鍊洞察力。
當然,今天我們再也不用忍受「譯本的惡意整蠱」了。AI 讓閱讀變得輕鬆、快速,甚至有點無趣——就像速食餐,方便卻少了咀嚼的樂趣。或許我們會因此失去對模糊的忍耐力、對殘缺的想像力。
但真正厲害的讀者,既能享受 AI 帶來的清晰,也能在必要時重新投入「反訓練」——在斷裂中尋找意義,在不完整裡看見美感。畢竟,文學的魔力從來不只是語言的精準,而是在心靈之間的碰撞與共鳴。就算 AI 把句子翻得像雕塑般完美,想像力才是我們唯一無法被機器替代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