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排隊變成安慰:從 Labubu 與 Pop Mart 看見「外求」的日常化
門外的擁擠與門內的沉靜
在城市商場的門口,你或我都可能見過這一幕:門口長長人龍,甚至需要預約,但一旦踏入店內,卻發現空間並不擁擠。這種現象並不是單純的人流管理,而是一種刻意的營銷設計,用來製造「熱門」的視覺效果,讓路過的人感到自己可能錯過了某種機會。Pop Mart 與 Labubu 正好成為典型例子,背後更大的現實是,越來越多人把內心的不安和空虛,交給這種排隊與抽選的制度來處理。
稀缺與儀式的商業配方
這樣的機制並不複雜。限量與預約把「可得性」變得模糊,營造出稀缺感;盲盒與抽卡引入機率,把購買轉化為一場小型賭局;排隊、打卡、開盒的流程,則被設計成可以重複的儀式。三者相加,便能帶來穩定的情緒曲線:人們期待、緊張、經歷中獎或落空,然後在下一瞬間就想再來一次。這並非偶然,而是可以被複製、規模化的商業配方。
遍地開花的類似案例
盲盒只是其中一種形式,類似的邏輯早已遍地開花。潮牌與球鞋發售會設計抽籤或搶購機制,真正的價值往往不是鞋子本身,而是「我抽到」的身份認同。手遊的抽卡系統則透過保底規則,把玩家留在循環之中,課金成為一種「補差」的手段。演唱會和偶像的周邊亦利用相同的心理機制,限量 photocard 或簽售抽號讓追星行為被制度化。卡牌遊戲、便利店印花、品牌聯名杯、扭蛋機、一番賞,都是這個結構的變奏,把「不確定但可能帶來回報」的刺激,包裝成生活樂趣與社交話題。
把內在問題交給外部解決
人們之所以甘心投入,背後往往是內在問題的外包。擁有某些系列意味著可以進入特定的圈子,談資與群體認同來得迅速,這補足了現代人缺乏歸屬感的現實。排隊與抽選則帶來一種可控感的幻覺,雖然生活中有太多不可掌控的變化,但至少我還可以「再抽一次」。開盒的瞬間快樂,也遠比耐心耕耘來得即時。社群平台與演算法則放大了這些「中獎」「稀有」「開箱」的內容,讓模仿與跟風進一步加劇。當內在的價值感不足,外部符號就自然成為替代品。
短期快感與長期代價
然而,這樣的刺激會帶來長期代價。抽不到或搶不到時,失落感會被放大,於是需要更頻密的下一輪消費來填補。零碎的時間與金錢被一點一點消耗,累積起來就是不小的壓力。人與人的交流逐漸表面化,話題只剩下「買到未」;公共空間則因排隊與佔位而受損,衝突無可避免。更重要的是,許多收藏最後成為閒置與浪費,家裡變成展示場而非真正使用的空間。我們以為在經營興趣,實際上經營的只是「可得性波動」帶來的情緒起伏。
品牌的算盤與隱藏風險
從品牌角度來看,這套策略確實有效。它能夠提升話題熱度,維持單價,同時降低庫存風險。然而,過度使用也會逐漸積累副作用。當消費者察覺排隊本身只是「演出」的一部分,信任就難以挽回。新客可能因排隊制度卻步,老客則會因為疲勞而流失。更甚者,黃牛與代購壯大,壓縮了公平感,品牌被迫介入卻要付出更高的管理成本。真正可持續的作法,應該回到產品與內容本身,而不是長期依賴這些稀缺劇本。
個體的出口:由「想要」轉向「能做」
對於個體而言,最重要的是意識到「外求循環」的存在。喜歡 Labubu 或任何收藏,本身並無問題,問題在於是否讓它成為主要的情緒支柱。如果我們把排隊與抽選當成生活的重心,實際上就是把內心的工程交給外部處理。把同樣的專注放回能累積的東西,例如身體素質、專業技術、創作作品,或者可持續的人際連結,才是真正能帶來穩定快樂的來源。當我們開始練習「能做什麼」,對「必須得到什麼」的依賴自然會下降。
結語:熱鬧不是答案
排隊之外的世界並不更加精彩,只是我們錯把熱鬧當成了答案。Labubu 與 Pop Mart 讓我們看見一條清晰的路:外部刺激的確可以帶來強烈快感,但內在的位置必須自己決定。當注意力不再被「搶到沒有」主導,而是放在「我正在做什麼」,空虛感就不再需要靠排隊來填補。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