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者回憶錄161:嗚呼!香港人自豪的廉署!
之前談到香港主權轉移後立即出現「小人蛇」事件,引來中國人大對香港實行第一次「釋法」。有台灣人覺得,北京想擋住小人蛇湧入香港有何不好 ? 法律界的堅持不是違反香港多數民意嗎 ?
當時香港許多人也有同樣想法。但法官不能迎合民意而不顧法律條文。千里之堤,潰於蟻穴。作為社會穩定磐石的司法獨立,開始受到干預時若人們沒有警覺,沒有很強的抗議,那麼釋法就陸續會來,法治也就動搖了。
居港權問題,表面涉及的是阻擋大陸人湧港,實際上與中共許多部門的利益休戚相關。因為一旦居住在大陸的港人子女可以按《基本法》自動取得居港權,而不需要先在大陸的公安機關取得來港的單程通行證,那麼潛規則中必須向各級權力機構「貢獻」的賄款就收不到了。「買」一張來港單程證的「價目」一直在飆漲中。從地方公安到上級機關層層收費。九七時大概要人民幣十萬八萬,到2019年據說已漲到200萬人民幣了。這樣的肥水豈能被香港法院阻攔?
但有百多年司法獨立傳統的香港,法官的地位超然,社交範圍很小,不可能與他們談論處理中的案件,更別說向法官行賄了。所以一定要釋法才能解決這個涉及中共各級幹部的利益問題。
香港另一個在九七前地位超然的機構是廉政公署。
1974年廉署成立前,香港各公家機構的貪污,尤其是警隊,幾乎已經制度化了。1974年,港督麥理浩宣布成立獨立的反貪污組織,全名是「總督特派廉政專員公署」。這名稱意味著廉政專員由總督特派,不受政府其他部門約制。當然,起訴案件仍然要由律政司作決定去檢控。
廉署有許多規定,其中包括設立由副廉政專員兼任的執行處長,對任何貪污行賄的舉報都要在48小時內作出屬「貪污」或「非貪污」的回應。沒有明文規定的共識,就是廉政專員盡可能是最後一份公職,即卸任後不再擔任政府的其他職位,以防止卸任後有利益交換。
但另一方面,又同時大幅調整公務員薪資和退休後的福利,實行「高薪養廉」政策。涉貪的機會成本大增,成功遏制了貪污之風。
廉署成立後,一直向各界諮詢意見,我也有好多年被約請諮詢。開始時我們不少人對廉署的執行力沒有太高期望,因為過去港英的多次反貪行動都不怎麼成功。但想不到首任廉政專員姬達硬朗不苟,以致引來警隊的強力反彈,發生警察衝進廉署搗亂和毆傷廉署人員事件,被稱為「警廉衝突」。麥理浩經慎重考慮後決定讓步,在1977年11月發出局部特赦令,宣佈除了已經被審問、被通緝和身在海外的人士,任何人在1977年1月1日前觸犯的貪污罪行,一律不予追究。據聞姬達為此與麥督有爭執。
這以後,香港就幾乎完全杜絕了貪污和行賄。香港廉署的公信力,和整個社會的廉潔、公正,不僅在亞洲,而且在全世界都成為典範。外國人來香港工作和營商,都只須按規則行事,沒有規則之外的「潛規則」和必須打通的「關節」。
香港廉署也成為許多電影和電視劇的題材。中國大陸和台灣,也都對香港廉署的成功感佩服,有提出學習借鑒之意。對於香港人來說,廉署使社會變得公平,香港不再是貪腐城市。香港人有了自豪感,對香港人的身份認同起了重要促進作用。
九七之後,廉署仍然未變,但負責起訴的律政司開始變味了。1998年廉政公署拘捕星島集團3名現任或前任行政人員,指控他們誇大《英文虎報》和《星期日英文虎報》的發行量,串謀詐騙廣告客戶。星島集團主席兼大股東胡仙女士被當局認定是串謀者。然而到起訴時,律政司司長梁愛詩以公眾利益為理由,決定不檢控胡仙。其餘三人最後被判處入獄四至六個月。什麼是「公眾利益」呢?理由是一旦胡仙被起訴,星島集團的2000名員工可能會失業。但法律就是法律,執法者豈能從社會經濟效益去考慮是否執法呢?
1979年大陸開放引進外資,妻子曾經帶一些港商去大陸投資設廠。她和她帶去的港商都知道要給經辦的幹部一些「好處」,但不知道怎麼開口,給多少,怎麼讓對方知道可以得到利益。因此沒談成功。也就是說,經過廉署多年創造的公平社會,使香港人曾經頗為熟悉的行賄手段失傳了。當然後來慢慢也學回來了。
2001年二月,廉政公署在一個被稱為「八爪魚」行動中,在中旅集團副總經理徐士荃家中搜出1700萬元港幣及美元現鈔,此外尚有大批金條、金元寶、名牌手錶。廉署聲明指「在港國營企業的一名前主席及一名前副總經理」,涉嫌以竄改某宗交易的賠償合約,騙取中旅會計部發放因取消交易而要付出的三千萬元賠償金。有報紙揭露,這名前主席就是被調回大陸的朱悅寧。
這是廉署就中資企業在香港的貪污所採取的最後一次行動。這以後,大陸的貪污行賄越演越烈,來香港設公司包括上市公司也越來越多。在香港的中資或私企的貪污行賄會更多或減少?不用想都知道了。但在香港就再也沒有針對中資的廉署行動了。
廉署不再調查在香港的中資企業,是廉署失去公正廉明的開始。接下來發生的事,就顯示使這個當年辛苦建立的堤防終告倒塌也。
      (原文發佈於2022年6月20日)
《失敗者回憶錄》連載目錄(持續更新)
- 題記
 - 闖關
 - 圈內圈外
 - 殺氣騰騰
 - 煎熬
 - 傷痛
 - 動盪時代
 - 抉擇
 - 那個時代
 - 扭曲的歷史
 - 先知
 - 自由派最後一擊
 - 我的家世
 - 淪陷區生活
 - 汪政權下的樂土
 - 淪陷區藝文
 - 父親與淪陷區話劇
 - 李伯伯的悲劇
 - 逃難
 - 愚者師經驗,智者師歷史
 - 戰後,從上海到北平
 - 古國風情
 - 燕子來時
 - 在左翼思潮下
 - 1948樹倒猢猻散
 - 豬公狗公烏龜公
 - 《蘋果》的成功與失敗
 - 怎能向一種精神道別?
 - 自由時代的終章
 - 清早走進城,看見狗咬人
 - 確立左傾價值觀
 - 「多災的信仰」
 - 最可愛的人即最可笑的人
 - 中學的青蔥歲月
 - 被理想拋棄的日子
 - 談談我的父親
 - 父親一生的輾轉掙扎
 - 父親的挫傷
 - 近親繁殖的政治傳承
 - 畢生受用的禮物
 - 文化搖籃時期
 - 情書——最早的寫作
 - 那些年我讀的書
 - 復活
 - 不可缺的篇章
 - 不可缺的篇章 之二
 - 不可缺的篇章 之三
 - 不可缺的篇章 之四
 - 不可缺的篇章 最終篇
 - 沒有最悲慘,只有更悲慘
 - 歸處何方
 - 劉賓雁的啟示
 - 徐鑄成的半篇文章
 -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人
 - 通俗文化的記憶
 - 左派的「社會化」時期
 - 伴侶的時代
 - 那些年的太平日子
 - 香港歷史的轉捩點
 - 福兮禍所伏
 - 香港輝煌時代的開始
 - 我們是甚麼人?我們往何處去?
 - 二重生活的悲哀
 - 《七十年代》創刊背景
 - 脫穎而出
 - 覺醒,誤知,連結
 - 非常有用的白痴
 - 有用則取,無用則棄(非常有用的白痴之二)
 - 中調部與潘靜安
 - 非蠢人合做蠢事
 - 接近絕對權力的亢奮
 - 無聊的極左干預
 - 從釣運到統運
 - 那年代的台灣朋友
 - 統一是否一定好?
 - 台灣問題的啟蒙
 - 推動台灣民主的特殊角色
 - 中共體制內的台籍人士
 - 踩不死的野花
 - 文革精神
 - 文革締造中國的今天
 - 極不平凡的一年
 - 批判極左思潮
 - 民主假期
 - 裂口的開始
 - 太歲頭上動土
 - 愛荷華的「中國週末」
 - 1979年與中共關係觸礁
 - 那幾年,文藝的沉思
 - 愛荷華的平和交鋒
 - 從認同到重新認識中國
 - 九七覺醒
 - 美麗島大審對我的啟示
 - 從事媒體一生的座右銘
 - 念茲在茲要記下的輝煌
 - 香港前途問題帶來的恐慌
 - 從來沒有「民主回歸」
 - 和許家屯的一次交鋒
 - 牢記至今的一段話
 - 從創辦到離開天地圖書
 - 《七十年代》和天地分道揚鑣
 - 「庚申改革」的流產
 - 中共幫我們洗脫左派色彩
 - 與徐復觀先生的兩年交往
 - 徐先生的臨終呼喚
 - 「愛國是無賴的最後防線」
 - 守護我們的心智
 - 江南案的考驗
 - 專權政治逆轉的里程碑
 - 「李匪怡」和《香港1997》
 - 一國兩制的根本問題
 - 港人治港只是誘餌
 - 「京人治港」是否較好?
 - 「基本煩」和霎眼族
 - 與勞思光的交往
 - 不受術數擺佈的勞思光
 - 在德國的訪問的感觸與認知
 - 在新加坡初識黃春明
 - 首次踏上台灣土地
 - 第一道晨光
 - 無意中成了「動亂的醞釀」
 - 獄中老人成就一名奇才
 - 六四的記憶與感受
 - 中國,一口活的「官財」
 - 我曾愛過這四十歲的女人
 - 中共高層第二代揭露的內幕
 - 內幕之外
 - 《九十年代》台灣版創刊
 - 江澤民施計過關保位
 - 我的愧疚
 - 我所認識的黎智英
 - 我所認識的黎智英(中)
 - 我所認識的黎智英(之三)
 - 我所認識的黎智英(終章)
 - 與黃永玉的交往
 - 真有「九二共識」嗎?
 - 俄羅斯歷險記
 - 一個預言,一首輓歌
 - 香港不會再有張敏儀
 - 共產黨不會再有羅孚
 - 以感激心情,告別殖民主義
 - 永遠的港督彭定康
 - 別了,無法再「複製」的英治香港
 - 董建華開頭不是這樣的
 - 回歸前的保釣鬧劇與悲劇
 - 一生事業與心路所繫
 - 余英時與《九十年代》
 - 台灣人像白痴,大陸人妙計百出
 - 告別《九十年代》
 - 休刊的社會悼詞
 - 我的作者朋友們(一)
 - 余剛、阿城和「炊煙」——我的作者朋友們(之二)
 - 數十年的幾支健筆——我的作者朋友們(之三)
 - 「錯愛香港」——我的作者朋友們(之四)
 - 九七初期的觀察與思考
 - 董建華的八萬五「嬰兒」
 - 第一次,大家都不覺得怎樣
 - 我的《信報》專欄
 - 「不變」的基石開始撼動了
 - 陳方安生辭職,文官體制崩解
 - 嗚呼!香港人自豪的廉署!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