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遲疑的,是無法負責
大四的煩惱,除了是完成課業,讓自己達到畢業標準之外,這些快步入現實社會的新血,最焦慮的就是未來了吧?
我當然不在例外。
當這個理所當然的學生身分邁入最後一年。我的未來在哪?我也同樣抱著疑問。
前幾天,我參加了學校辦的職涯諮詢的活動。諮詢師分析我測驗的分數,結果顯示我的行動力較弱、情緒敏感力強。這些特質在在顯示我是一個情感細膩而容易遲疑的人。
對於諮詢師的分析,我心裡是有被影響的。不得不說,測驗很準,我的確是想的比做的還多的人。
但又如何?
敏感並不是一個缺陷,我已經用深刻的體會證實了敏感是我的天賦。即使諮詢師建議我不要如此敏感,但我仍認為我只需要理解我的敏感,並且與它一同前行。
這是屬於我活著的方式。於是我不再迷茫。
諮詢過程談論了我的未來規劃,但我發現對於我而言,這樣的諮詢並沒有幫助到我。並非諮詢師不專業,而是我太清楚我想要走向何處,也知道那裡的我可能會遭遇許多攔阻,而即使如此我依然一心嚮往。
在那之後,我與老師和同學有許多次深入的對話。
同為大四,同學也一樣迷茫。家人認為碩士學歷是在社會上立足的基礎,而同學自己卻對研究所一點都不渴望。
我不禁思考,上一代人普遍對學歷和收入抱持執著,好似必須滿足這些條件才能完整人生。
而或許是我還年輕,我只在意我的人生為何而活,我想要留下什麼、完成什麼?只有這些是我看重的,而收入只是維持生活直至目的達成的手段而已。
我回應同學的想法:「最重要的還是自己,畢竟沒有人可以代替我們為我們的人生負責。」
我並不是說風涼話。我很清楚知道自己也背負家裡的期待、經濟的壓力,也知道失去家人的支持會多孤立無援。我鼓勵他先與家人溝通、說明自己對未來的規劃,但做決定的得是自己。
「你,有對自己負責的勇氣嗎?」其實我更想問他這個問題。
因為對我而言,與家人溝通之後的選擇只有兩種,最理想的是家人支持自己,那在好不過了。但許多時候卻是家人不理解、不支持、認為我們經歷不足,在那個時候,要嘛只能朝現實低頭,繼續維持家人的期待,不然就是獨自打拼。
每個選擇都沒有對錯,只是每個人在意的不同。
但無論是哪種,我們都必須認清這是自己的選擇,並非是誰的壓迫。不能一邊埋怨家人的負擔過重,又一邊享受家裡的資源。
然而這些對她而言這還太快。
我深有感觸。若非對自己的選擇有充足的認知,若非清楚自己該扛起的責任,若非知道自己面對何方,欲往何處。這個年紀的我們其實並沒有違背世界的勇氣。
而今天,我跟老師的聊天中,老師提到他過去的工作,一個月完成六、七份計畫,那是最累的日子。我問老師,這麼累的工作為什麼還願意繼續做?他說,因為他清楚他想成為的那種人都過著這樣的日子。
我想老師想說的是,雖然這樣的生活很累,但我願意為了成為我想成為的樣子付出相對應的努力。
人生不就是有這樣的覺悟才漸漸成為夢想中的樣子嗎?
過去我總懷疑自己能做多少事,該不該接受那些看似會壓垮我的挑戰,在每個選擇面前總是遲疑不決。
但其實遲疑地一直是我害怕自己的能力不足,在行動之前就已經相信自己無法完成。然而當還未開始就選擇放棄時,挑戰就注定失敗。
於是我開始練習接受所有挑戰,不讓會認定會失敗的想像阻擋我,相信自己有能力也有足夠的資源能夠完成。我開始學習為自己負責,為所有做下的決定負責,無論最後結果是好或是壞。
因為我相信這世上沒有白走的路,就算一不小心走錯路了,雙腳的酸痛感也會提醒著這路有多長,而這過程一定也讓雙腳變得更加強壯。
祝福所有在選擇面前搖擺不定的人,都能有勇敢的扛起自己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