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書】從行政中心到台灣文學據點 「台文館」的前世今生與曾在裡面的人們—《百年建築.今昔物語》
著眼百餘年來空間的動態,藉由虛實交錯的手法,爬梳老建築的百年歷史,呈現人與空間的互動,交織出臺南州廳到臺灣文學館的迷人面貌。

相信近年有到過台南市區旅遊的遊客,都會對這棟建築印象深刻;座落在圓環旁,氣勢恢宏的「臺灣文學館」不只有著百年的歷史,也與台灣、台南的近代發展息息相關。開館20年後,以這段歷史為主題所編成的《百年建築.今昔物語:國立臺灣文學館的空間記憶與生命紀事》正是企圖將這棟建築所代表的意義、沿革傳達給讀者,並且讓我們能夠以具備歷史深度的目光,重新看見它的存在。
一百年的時間 台文館這棟建築發生了什麼
為了呈現出不同時期臺文館的功能與意義,《百年建築.今昔物語》用16篇文章,總共分成四個時期來介紹從1916年以來,它一路從行政中心經歷不同的統治者,最後轉變為「文學建築」的歷程。除了藉由相關人物在空間中填充具有溫度的故事,有些文章則以臺文館作為第一人稱,想像建築看著周圍人們來來去去帶來的感觸,嘗試建構出一個更不一樣、以建築為主體的敘事方式。
除了擬人化的視角,《百年建築.今昔物語》也聚集了多達五位作者,以裕仁皇太子、第一位本土女建築師王秀蓮、天馬平劇團等人物為主角,共同組裝起這些與台文館有關的歷史故事;但這樣的書寫儘管讓書中的風格更加多元,同時卻也難免讓內容變得相對分散。以另一本描述圓山大飯店的作品《紅房子》相比,《百年建築.今昔物語》的切入點更廣泛,但在深度上則明顯比較不足,也更不容易在讀者腦海中留下太多印象。
如果你也曾對它印象深刻 就從這本書來了解「台文館」
不過整體而言,《百年建築.今昔物語》確實讓讀者能夠以更生動易懂的方式,了解台文館的大略背景,並且讓人產生想要再前往好好走在其中的動機;另一方面,也讓人感受到這樣的機緣是多麽難得。被保存的建築、被記載的歷史,加上文學家們填充想法後產生的故事,《百年建築.今昔物語》與台文館的出現可以說是台灣歷史與文學上的重大成就,也提醒著我們文史資產的脆弱與珍貴。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