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瀲瀲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餐飲業供餐騙局

瀲瀲
·
·
想像很豐滿 現實很骨感

我一直以為,所謂「供餐」,起碼能換來一份飽足感。
直到我進了某銀行美食街,穿過玻璃外牆反射的天光,站進那一排排看似乾淨明亮的櫃檯,才發現——這世上最會包裝的從來不是食物,而是現實。

「美食街供餐,員工餐優惠。」招募啟事上寫得那麼動人,仿佛在說:來這裡工作,不僅能填飽肚子,還能沾一點生活的美好氣息。我天真地以為,所謂福利,就是忙碌之餘終究會有人記得你該好好吃一頓。可是進來才知道,這裡的供餐其實不過是一場騙局——一場既不溫柔也不公平的利益分配。

什麼叫「滿四小時才有供餐」?班表設計得剛剛好,讓你一天拆成兩班,各自不滿四小時,硬是卡在那條規則邊界上。於是你連續做了四個半小時,卻只能看著同事端走一份冷掉的報廢米糕,自己肚子還空著。主管拍拍你的肩,說:「不滿四小時不供餐,規定就是這樣。」他看著時鐘,你看著剩菜。明明同在現場,明明一樣辛苦,卻像是兩種世界的人。

更可笑的是,這裡的「美食」,幾乎都是來自工廠的真空料理包。從中央廚房冷凍配送,拆包、加熱、組裝,最後盛進餐盒裡。你以為你在料理,其實你只是流水線的最後一環。每天早上打開冰箱,裡面不是新鮮的魚肉蔬菜,而是一包包標好日期的料理包——控溫、拆袋、加熱、擺盤,沒什麼好挑戰的。就算你想帶回家自己煮也不行,制度明文禁止,怕你浪費、怕你私帶食材。想在店裡點餐帶走?可以,但前提是你得把手上所有事情做完,等到別人都吃完,才輪得到你。

所謂「員工餐優惠」,其實只是公司清庫存的工具。吃的不是新鮮現做,而是「今天沒賣完」的報廢食材;不是因為你是同事,而是因為這樣更省成本。偶爾主管心情好,會讓你多拿一顆肉包、一份米糕,那是施捨,不是關懷。你明知道那是昨天剩下、今天快壞掉的,還是得笑著說謝謝。

銀行的條件有比較好嗎?沒有。只是裝潢更亮、空調更冷、員工制服更新罷了。廚房裡一樣悶熱、地面一樣溼滑、垃圾一樣滿到溢出來。客人排隊催單,主管盯著你快一點,打卡下班之後還要回頭清場、交帳、檢查冰箱。偶爾你忍不住抱怨兩句,只會被白眼:「其他人都可以,為什麼你不行?」

你看著班表,上午兩小時、晚上兩個半,整天切碎。供餐制度理論上該照顧你,其實只是另一種精算。一個上午的期待、半天的消耗,換來一份被丟進報廢桶的剩菜。你不甘心嗎?不甘心又怎樣,規則寫在牆上,連爭辯都沒用。

每次經過那道明亮的玻璃牆,我都會想起第一天面試的時候。陽光灑在櫃台上,店長笑得溫和又親切。我以為自己進入了一個比舊公司更有希望的新世界,卻發現這裡的每一個角落,都和外面一樣冷漠。只要你不再配合,只要你問了一句「為什麼」,福利就會變成壓力,供餐就會變成一種讓你更難開口的羞辱。

我曾經在不同的廚房、不同的餐廳來來去去,聽過各種美麗的話語。有人說這裡很好,有人說那裡有愛心,其實到最後,「夠吃」這件事從來就不是底線,而是變成了一種幸運。當你還要靠「報廢」和「剩菜」維持一整天的精力時,你就知道自己早就被這個系統遺忘。

我以為離開一家不適合自己的店就會好一點,可是走到哪裡都一樣。
——最華麗的地方,往往藏著最精算的冷漠。
光鮮亮麗的美食街背後,員工的胃只能填滿空氣、吞下委屈。
到最後,連吃飯都成了一種不被允許的奢侈。

我不是想吃特別好,只是想要在結束一整天的辛苦後,能有一份不冷不爛的飯菜,靜靜坐下來吃完,不必等到報廢,不必偷塞兩口。原來,這才是職場裡最難得到的幸福。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