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note]關稅、債務、中國與美國的警示

apatheia
·
·
IPFS
·
All-In Podcast專訪美國參議員 Rand Paul。其以堅定的自由意志主義和保守主義立場而聞名。他在節目中深刻剖析了當前美國面臨的財政危機、貿易政策的謬誤,以及日益緊張的中美關係。此外,他還嚴厲批判了在 COVID-19疫情中科學機構掩蓋真相的行為,並分享了他對 AI 時代的看法。Paul 參議員的觀點挑戰了主流敘事,為聽眾提供了理解美國政治、經濟與社會深層問題的不同視角。

一、 Senator Rand Paul 的個人背景與政治哲學

美國參議員Rand Paul 的成長經歷深受其父 Ron Paul 的影響,Ron Paul 是一位廣受尊敬的12屆國會議員,也是三屆總統候選人。Rand Paul 追隨父親的足跡,選擇了醫學之路,成為一名醫生,專攻眼科。他曾在杜克大學醫學院完成住院醫師培訓,並從事了約20年的私人執業。然而,命運的轉折發生在2007-2008年,當時他自願為父親競選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助選,並開始在各種場合發表演講。這段經歷讓他發現了公開表達觀點的樂趣與力量,並「被政治的魅力所吸引」(got the bug)。

2010年,在適當的時機與「茶黨運動」(Tea Party movement)興起的背景下,Rand Paul 決定參選肯塔基州聯邦參議員。茶黨運動在當時匯聚了大量關注憲法和國家債務的民眾,為他的競選提供了強大的群眾基礎。

Rand Paul 的核心政治哲學可以用他常說的一句話來概括:「讓我一個人呆著聯盟」(Leave Me Alone Coalition),甚至更強烈的「讓我徹底一個人呆著聯盟」(Leave Me the Hell Alone Coalition)。這包含了對個人自由、私人契約、商業活動及家庭事務等各方面的呼籲,希望政府能減少干預。這種理念超越了傳統的保守派和自由意志主義者,尋求更廣泛的支持。他將自己描述為「融合主義者」(Fusionist),這一概念源於 Frank Meyers,旨在調和 Buckley 所代表的傳統保守主義與 Murray Rothbard 所代表的自由意志主義,尋求在縮小政府規模、捍衛資本主義和有限軍事干預之間的平衡點。

然而,這種融合主義的立場在華盛頓特區的黨派政治中操作起來十分困難。Rand Paul 對於當前政治生態感到失望,他認為兩黨機制下的政策制定常由黨派領導層設定議程,成員必須遵循,導致許多民眾對兩黨都不滿。他尤其擔憂共和黨正在從一個代表自由市場和資本主義的運動,轉向一個「支持某個人」的運動。他批評那些盲目追隨 Donald Trump 的支持者,即使他在許多議題上支持 Trump(例如投票反對彈劾,支持其提名人),但只要在一個問題上提出異議,就會招致「憤怒」(wrath) [5, 這種對個人崇拜而非理念的追隨,對國家而言並非好事。

二、 美國的財政困境:債務、赤字與「紙牌屋」

Rand Paul 對美國不斷膨脹的國債和財政赤字發出了嚴峻的警告,他認為美國經濟正建立在一個「紙牌屋」(house of cards)之上。

  • 天文數字般的債務:美國目前的國債已高達37兆美元。他指出,政府每年支出7兆美元,而收入只有5兆美元,這意味著每年有2兆美元的巨大赤字。如果利率繼續維持在5-6%的水平,每年僅利息支出就可能從目前的1兆美元增長到2兆美元。

  • 現代貨幣理論(MMT)的批判:他提到左翼推崇的「現代貨幣理論」。儘管他認為這個理論「聽起來很荒謬,而且確實如此」,但它在過去10到15年似乎「奏效了」。然而,這種債務驅動的增長模式是不可持續的。過去,共和黨會主張削減開支來解決赤字,民主黨則主張對富人增稅。但現在,兩黨似乎都對債務問題視而不見。

  • 福利制度的巨大挑戰:Rand Paul 認為社會安全(Social Security)制度面臨嚴峻考驗。他曾投票支持將社會安全金領取年齡提高到70歲,因為這是維持該制度運轉的「唯一辦法」。此外,他還主張對富裕人群進行「收入審查」(means test),因為「他們在創造大量工作」。

  • 政府支出難以削減的困境:他提出一個驚人的數字:約有40%到50%的美國人直接或間接受僱於聯邦、州或地方政府,或政府承包商,或者其收入來自政府發放的支票。這使得任何削減政府開支的舉動都面臨巨大的政治阻力,因為「沒有人能透過承諾削減你今天所得的一半來當選」。他反駁了這種觀點,認為透過宣揚自由和資本主義,讓人們變得更富有,才是更好的競選策略。

  • 「財政奇點」的擔憂:Rand Paul 強調,經濟事件不會總是漸進發生,市場修正可能在「一兩天內」劇烈爆發。他擔憂一旦美元遭遇「大規模拋售」(dramatic flight from the dollar),可能會引發「災難」。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正在下降,過去十年,中央銀行持有的美元儲備從60%下降到40%,而黃金儲備則翻了一番。一旦私人市場不再購買美國國債,聯準會被迫大量購買,將會引發對美元穩定性的嚴重擔憂。

  • 銀行業的「分數準備金」問題:他解釋了銀行業的「分數準備金制度」(fractional reserve system)的脆弱性。銀行只持有存款的10%作為準備金,這在只有少數人取款時沒有問題,但一旦發生「銀行擠兌」(bank run),系統將無法應對。雖然聯準會可以透過印鈔來注入流動性,但這種控制力並非無限。Rand Paul 認為,政府應該像普通人一樣「量入為出」,而不是無限制地借債。

三、 貿易與全球化:資本主義的基石與保護主義的謬誤

Rand Paul 是一位堅定的自由貿易倡導者,他認為保護主義是「謬誤」且對國家有害。

  • 自由貿易的經濟效益:他引用 Adam Smith 的「勞動分工」(division of labor)理論,強調專業化和貿易能使所有參與者更富有。無論是地方、州際還是國際貿易,都是「互惠互利」(mutually beneficial)的。他舉例指出,過去幾十年從越南進口商品,使得所有美國人都變得更富有。

  • 反駁「全球化掏空美國」的論點:他堅決反對「全球化掏空美國中產階級」的說法。他引用 humanprogress.org 的數據指出,過去50年,美國中產階級的比例從54%微降至51%,而下層階級的比例則從37%降至33%,這表明減少的部分並非被「掏空」,而是「晉升為富裕階層」,上層階級的比例顯著增加。此外,他強調在生活品質方面,例如服裝的購買力比1900年增加了10倍,人類壽命延長了一倍,這些都是自由貿易帶來的巨大進步。

  • 「被剝削」的謬誤:Rand Paul 認為「我們被中國剝削了」的說法是「絕對不真實」(absolutely untrue)。他舉例說,當一百萬人去 Walmart 購買中國電視機時,每一次交易都是自願且互惠互利的,買方認為電視比錢更有價值,賣方則反之。因此,將這些自願交易打包歸結為「被中國剝削」是一種「錯誤的會計」(false accounting)。他認為這種「謬誤」之所以容易被推廣,是因為它迎合了「驕傲」(pride)、「民族主義」(nationalism)和「愛國主義」(patriotism),讓人們更容易「責怪別人」而非反思自身。

  • 關稅的危害

    • 關稅是稅收:他明確指出關稅是稅收,最終由美國消費者承擔,而非外國公司。

    • 對國家財政的杯水車薪:關稅收入相對美國巨大的赤字而言,不過是「九牛一毛」(a pittance)。他預計今年關稅收入可能比去年增加100-1500億美元,而美國在未來十年將借貸15兆美元。

    • 削弱競爭力:以鋼鐵業為例,保護主義反而使其變得「效率低下」和「更不具競爭力」。

    • 違憲性與總統權力:Rand Paul 強調,美國憲法規定徵稅權屬於眾議院,但總統卻能單方面以「緊急狀態」為由徵收關稅。他警告,這種濫用總統緊急權力的行為,可能為未來的總統(例如他假設的 AOC)開啟危險先例,例如宣布緊急狀態禁止汽油動力汽車。他曾與民主黨人合作,試圖改革緊急權力法案,讓總統宣布的緊急狀態在30天後自動失效,除非國會批准,但許多共和黨人在共和黨總統執政時,就放棄了這項改革。

四、 AI、技術與勞動力市場的未來

儘管 Rand Paul 對 AI 的潛力持謹慎態度,認為「AI 的能力被誇大了」(overstated how great AI is going to be),但他整體上並不害怕科技進步。

  • 技術進步的歷史必然性:他引用了 Julian Simon 和 Paul Ehrlich 關於資源稀缺的著名賭注,以及 William Nordhaus 關於照明成本在歷史上大幅降低的例子,強調人類的「創造力」(ingenuity)是無限的,會不斷克服挑戰。

  • AI 對就業的影響:Rand Paul 不認為 AI 會導致大規模失業。相反,他認為技術進步會創造更多「閒暇時間」(leisure),甚至可能讓人們「選擇工作」,因為工作本身就是一種「獎勵」(reward)。他以 Adam Smith 的理論闡述,AI 提供的槓桿將使人類時間和資本的投資回報率更高,從而「僱傭更多人,支付更多薪水」。

  • AI 對 Google 搜尋壟斷的挑戰:他提出一個有趣的觀點,AI 發展可能會削弱 Google 在搜尋引擎領域的壟斷地位。AI 在資訊搜尋和解釋方面的「速度」優勢,可能使 Google 不再是唯一的選擇。

五、 中美關係、美國主導地位與外交策略

Rand Paul 對中美關係持務實態度,他認為戰爭並非不可避免,且貿易可以互利共贏。

  • 美國主導地位的必要性:他認為美國仍需保持其在世界的「首要地位」(primacy)。

  • 中美貿易的互利性:他重申,自1975年以來,儘管美國對中國存在貿易逆差,但兩國都變得更富有。他相信貿易是可行的,而且是互利的。

  • 美元地位的威脅:他擔憂中國、俄羅斯和朝鮮等國的聯盟,可能促使他們擺脫對美元的依賴,轉而使用其他貨幣進行交易。這將對美元的全球儲備貨幣地位構成威脅。

  • 務實外交的重要性

    • 胡蘿蔔與大棒:Rand Paul 認為美國外交政策應同時運用「胡蘿蔔」(獎勵)和「大棒」(懲罰)。他以敘利亞和伊朗為例,主張應提供取消制裁的「誘因」(offer),而非一味地施壓。

    • 尊重與交易性外交:他批評美國外交官在中國直接「吼叫」和「侮辱」中國官員的行為,認為這不是好的外交。他建議應採取更務實的「交易性」(transactional)方法,例如秘密地提出「如果你們停止向俄羅斯出售軍民兩用零件,我們將取消價值500億美元的制裁」。

    • 資本主義在中國的作用:儘管批評中國的威權主義和共產主義,但 Rand Paul 承認,中國經濟的進步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允許的「資本主義」成分。他認為資本主義可能最終會改變中國的政治體制,比制裁更有效。

六、 COVID-19 掩蓋真相與科學的信任危機

Rand Paul 在 COVID-19 疫情期間,對政府官員和科學機構提出了尖銳的批評,他出版了新書《Deception: The Great Covid Coverup》,揭露了「史上最非凡的掩蓋真相」(most extraordinary cover up)。

  • 掩蓋真相的核心:他認為,掩蓋真相的核心在於利益趨同(convergence of interest)。Anthony Fauci 和 Francis Collins 等人深知美國政府資助了在中國武漢進行的危險研究,因此他們的「首要念頭就是掩蓋此事」。他詳細描述了 Fauci 和他的英國同行 Jeremy Farrar 在疫情初期連夜通話、交換郵件,討論病毒來源的細節,以及 Farrar 購買「一次性手機」(burner phone)的行為,都顯示他們極度擔憂被公眾發現資助了這類高風險研究。

  • 公開與私下的言行不一:他指出,這些官員在私下討論時,對病毒來自實驗室的可能性持「五五開」的態度。然而,他們卻在公開場合稱這是「陰謀論」(conspiracy theory),並試圖讓 Facebook 等平台審查這些討論,甚至策劃「打擊」那些提出質疑的科學家。這種「在公開場合說一套,私下說一套」的行為是「非常邪惡且不誠實的」。

  • 科學界的商業利益衝突:Rand Paul 強調,科學界存在嚴重的商業利益衝突。許多科學家獲得政府和製藥公司數百萬美元的資助,他們有動機不揭露真相。他呼籲所有政府科學家都應公開他們的「版稅」(royalties),因為目前他們不需公開。他還披露了 NIH 基金會從 Pfizer 和 Moderna 等製藥公司獲得了1.2兆美元的捐款,用於其 COVID-19 疫苗份額,而這些基金會幾乎沒有政府監管。

  • 功能增益研究(Gain of Function Research)的風險

    • 定義:功能增益研究並非簡單地研究病毒進化,而是「強迫病毒朝特定方向進化」(forcing evolution in a direction)。例如,將病毒在人源化小鼠(humanized mice)中傳代,使其更能感染人類細胞,並增強其傳播性、致病性或致死性。

    • 巨大的危險性:他將這種研究比作「將文明倒退數百年」的潛在威脅。如果病毒被改造得具有高傳播性、高致死性且能透過空氣傳播,可能導致全球人口大幅減少,引發社會崩潰。他認為 COVID-19 病毒的行為模式(直接在人類中迅速傳播)表明它可能經過了「預適應」(pre-adapted)。

    • 監管建議:Rand Paul 主張應成立一個「總統科學委員會」,成員不應受僱於 NIH 或接受相關研究撥款,以獨立評估所有公開和機密的功能增益研究。他指出,政府內部常以「中國也在做」為由,來為自己的危險研究辯護。

  • 疫苗猶豫(Vaccine Hesitancy)的根源:Rand Paul 認為,科學機構對公眾「撒謊」是導致疫苗猶豫的主要原因

    • 乙肝疫苗的案例:他質疑新生兒是否需要乙肝疫苗,指出除了母親感染乙肝病毒外,沒有其他指徵。但他批評醫療機構為了「依從性」(compliance),強迫所有新生兒接種,即使疫苗的保護期只有10到12年,而真正的風險可能在青少年時期才會出現。

    • COVID-19 疫苗的案例:他本人因感染過 COVID-19 而未接種疫苗,但他堅決反對為5歲兒童接種 COVID-19 疫苗,因為最初的數據顯示兒童感染後通常不會生病。他認為,在科學討論中缺乏「細微差別」(nuance)和「灰色地帶」,使得任何對主流觀點的質疑都被標籤為「反科學」。他強調,作為一個有科學背景的人,必須「對人誠實」,因為「人們比你想的更聰明,他們知道你在說謊」。

七、 政治未來與核心價值

展望未來,Rand Paul 認為共和黨需要一個更具自由意志主義和自由市場理念的聲音,來對抗日益增長的民粹主義和保護主義趨勢。

  • 捍衛自由市場:他渴望在參議院或甚至未來再次競選總統,成為那個「聲音」,推動自由市場和自由貿易,因為他認為這些才是「讓美國變得偉大」的真正原因。他擔憂,如果經濟在關稅政策下仍能運行,將會有更多人接受這種「荒謬」的說法,導致進一步的保護主義。

  • 堅持原則:他強調作為共和黨人,無論誰在白宮,都應該堅持「平衡預算」和「減少開支」的原則。

  • 社群與溝通:他鼓勵人們超越黨派之爭,基於事實進行討論。

總而言之,Rand Paul 在這次播客中,不僅分享了其深刻的政治哲學和對美國現狀的批判,更對未來的財政、貿易、科技和社會發展提出了具有預警性的看法。他呼籲人們審視當前政策的深層次影響,並堅守那些塑造美國核心價值的原則。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时事・趋势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