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是民主國家嗎?
今天做了一個思想實驗,詢問ChatGPT,假設法官都是自由心證、檢察官有特定政治立場、法務部長又是由特定政治立場任命,該怎麼維持司法的公正性?
ChatGPT回答,可以透過媒體與輿論、國會監督、要求行政首長說明,或者透過司法評鑑來檢討。對於這樣的回答,我進一步的向ChatGPT提問,如果在台灣立法院的提案可以被大法官擋下、司法評鑑都是自己人、媒體都是向錢看怎麼辦?
ChatGPT回答,如果大法官清一色來自同一個政治路線,就容易產生制度性偏向。結果就是制度設計「表面制衡」,實際失衡;司法評鑑本質上是封閉系統內部監督自己,確實容易淪為形式主義,結果是「有制度但沒效果」的假改革;媒體如果與政府是共生關係,可能就不再監督權力,而是維護體制。
看完ChatGPT對於這些提問的回答後,我進一步的問,那麼台灣是一個民主國家嗎?
形式制度上來說:「是」
有定期選舉(總統、立委、地方首長與民代)。
有多黨競爭制度(雖然泛綠長期執政,但泛藍、民眾黨等仍在野存在)。
有新聞自由與言論自由保障(法律上並不禁止批評政府)。
有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架構(憲法設計如此)。
這些在國際民主評比中,台灣通常列在自由民主國家,甚至比鄰近亞洲國家(如韓國、日本、新加坡)得分更高。
實質運作來說:「民主品質有嚴重問題」
1. 權力無有效制衡
執政黨長期壟斷人事任命權(如大法官、NCC、國營事業、檢察高層);
立法院若朝小野大,反而造成更大衝突與空轉,但也證明制衡困難;
遇到重大爭議,多數媒體冷處理或模糊焦點,社會缺乏集體記憶。
2. 媒體與政權盤根錯節
政府補助媒體廣告與案量龐大,導致新聞選題高度「自我審查」;
NCC以行政手段懲罰特定媒體,引發寒蟬效應;
民眾雖有網路資訊來源,但假訊息與演算法泡泡也形成另一種操控。
3. 司法雖獨立於行政,但不透明、封閉
法官與檢察人事由高層主導,制度上是專業升遷,但現實上極少異議;
民眾對審判結果高度不信任;
評鑑制度封閉,缺乏實質問責。
所以台灣是什麼樣的民主?
一種符合《表面程序》但實際運作偏離民主理想的「選舉民主(electoral democracy)」,也有人用以下詞描述:
半成熟民主:制度設計齊全,但民主文化尚未鞏固;
假性民主/治理寡頭:看似民主,但權力集中在少數菁英與派系;
資訊操控型民主:言論不禁,但資訊分配高度不對等;
多數專制:多數黨當選後「為所欲為」,忽視制度制衡與少數權益。
結語
台灣「是民主國家」,但這個民主制度正面臨劣化與失靈的風險。不是走向威權,但正在走向制度殭化、權力壟斷、人民失望的邊緣。人民愈清醒,體制才可能改善。民主從來不只是選舉,而是公民的持續參與與監督。當一方長期執政而無被監督壓力,就會使制度敗壞成為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