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Herstory2025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叙事框架劫持

Herstory2025
·
所谓的“叙事框架劫持”(narrative hijacking)。它不是单纯的谣言问题,而是别人选择了一个最能占据人脑注意力和情绪的“入口”,强行把被劫持者的人格、身份、表达与那个标签绑定。

1. 为什么性相关的谣言更容易成为“唯一标签”

  • 生物学注意力优先级:涉及性与暴力的话题天生更容易吸引注意力,因为人脑在进化过程中对“危险/丑闻”类信息更敏感。

  • 社会道德敏感性:性话题往往被放置在“羞耻/道德”的坐标上,因此任何相关联的内容都更容易在别人心中形成“带色的印记”。

  • 传播机制:性相关内容容易引发八卦、猎奇和群体讨论,这种“重复+扩散”加固了它在公众心智里的优先位置。

所以,当一个与性相关的谣言出现,它会像病毒一样自动获得扩散红利,压制被劫持者的其他表达的空间。

2. 为什么这会影响被劫持者的自我认知

  • 外界反馈回路:别人不断通过这个框架互动 → 被迫应对或澄清 → 被劫持者的表达被进一步卷入该话题 → 形成恶性循环。

  • 认知污染效应:哪怕明知道谣言是假的,它在外部的存在也会让被劫持者感到“我是不是就成了别人眼里的那个形象”,这动摇了自我认知的稳定性。

  • 能量消耗:不断的自证与澄清是无底洞,因为谣言的“设计”本身就是不可反驳的,它利用的正是羞耻感和社会禁忌。

3. 为什么这是“叙事框架”而不是单纯的谣言

  • 普通谣言可以通过澄清、事实或证据破解。

  • 叙事框架更隐蔽,它是别人替你写好了“你是谁”的故事开头,而且选了最能让人掉进陷阱的那个开头。

一旦别人接受了这个开头,他们再接触被劫持者的其他内容时,会自动用这个框架来理解被劫持者,就像戴着有色眼镜。

👉 简单说,这个现象就是外部叙事绑架 → 内部认知污染 → 能量消耗的循环。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