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atosix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構築・編織・庇護所

atosix
·
·
原文刊載於 2017年王文志台北市立美術館個展《庇護所》展覽專輯

文 | 蕭有志

2017年秋季,藝術家王文志受北美館之邀,在館內因空調修繕暫停內部展覽之際,在北美館西側廣場入口處打造了兩座名為《庇護所》的大型竹構造空間。這件作品某種程度可說結合了藝術家過往創作過的許多大型竹構造空間作品中的兩種主要原型:一種是透過廊道的引導以具有中心性而挑空的空間去製造的心靈空間,另一種則是藉由架高與眺望,透過高度與開闊的視野,讓心靈得以舒展的空間。兩種原型在這件作品中分為兩座庇護所,空間成為既分別獨立但又共謀的狀態。

由於美術館廣場的開放空間特性,城市步行者或透過公車來到北美館的民眾,很自然的會被大階梯上的第一座《庇護所》拉長而半穿透的竹編廊道所引導;這種廊道的尺度感不大也不小,恰好可以將人們的身體圍塑,斜坡的角度平緩,可以讓人放慢腳步,讓體驗者的身體與視覺從外部喧囂紛亂的「現實空間」緩慢引導過渡至廊道另一頭的「心靈空間」。王文志擅長打造的這類心靈空間往往有著圓形的中心性,像似鐘型的造型讓人聯想到非洲柯麥隆北部的傳統部落民居,尺度上較接近一般小教堂的圓頂空間,但感受上卻與這兩種空間截然不同。除了竹材這種材質本身便容易賦予人一種自然、有機的自在感,以這第一座《庇護所》來說,主要在於頂部特意製造了未封閉的空間開口,使得這個心靈空間的內部與天空直接相連,形成了一種既封閉又開放,既人造圍塑但又與自然相接的空間狀態。

這種空間在一般日常的生活空間體驗中並不常見,但可說是建構這個心靈空間的關鍵元素。這個開口雖說是圓形,但與羅馬萬神殿開口純粹幾何的圓形卻也大不相同。事實上這個開口的邊界由一根根細竹管向心環繞所界定,與其說是「開口」,倒更像是織物般的「破口」,而「編織」這個詞也恰好是王文志歷年來這一系列的竹構空間中常見的關鍵字。在這開口所導入的光之洗禮下,在這主要的心靈空間,藝術家以一架高的竹管地面分別區隔出了環繞空間的走道、可以自在坐下的休憩的椅面以及可以讓人們放鬆躺下的大竹床。在空間中心的位置則以銅為材料,打造了一個向下嵌入的「巢」,尺度恰好可以容納一人環抱蜷曲其中。在這些空間元素的安排下,無論是一群人或是一個人,身體與心靈都可以被妥當的安置。

離開第一座庇護所之後,第二座庇護所的入口就安排在視線可及之處。這座庇護所藏身在北美館建築量體西北側的一隅,在人們離開第一個空間之後,或是由停車場的方向接近,這座庇護所同樣由坡道引導人們的進入,但很快的可以感覺到身體與地面之間的距離逐漸拉遠。這座庇護所的構造方式特意以一種更加有機的形式表現空間抬升的結構,歪斜錯置的竹管彷若一座竹林,自由的線條像繪畫一般,將整個內核空間架高在半空中。除了竹板編織形成的內核空間,外部也以如狂草般的亂編竹板,在空中織起一宛若爆破般的造型,但這個造型主要作為外部的視覺效果,在廊道與內核空間中較難感覺到。沿著坡道繞了將近一圈,身體進入內核空間中,空間中有一些以衣服為材料的編織造型以及懸吊裝置。這些顏色豐富的織品,讓竹空間原本傳遞的自然放鬆感,使作品附加上了一層混合文化性的複雜話語,豐富了這個空間原先的質性。在這個主要內核空間稍作停留,接著必須蜷曲身體,以攀爬的姿勢才能來到最高的瞭望空間。從這個瞭望空間大致可看到這個庇護所如爆亂狂草般的外型,也可望向第一個心靈空間俯瞰整個《庇護所》。

如果我們翻開建築史,可以發現「編織」這樣的構築觀,雖然在建築的世界中俱有一定的份量,但實際上在建築中呈現「織理」的意象可能更勝實際的編織構築。例如伊斯蘭藝術中的幾何圖像就俱有強烈的織理特質,這與伊斯蘭族群的傳統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地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但伊斯蘭建築中的馬賽克壁飾與地毯的實際編織相較,只能說具備了織理的意象。與大型的清真寺相較,若要在建築中運用真實的編織構築,較容易落實的還是在部落民居的營造系統中。例如台灣傳統民居中竹編夾泥牆中的編竹結構即是一例,但這也僅是在牆面的部分局部的運用。真要完全使用編織手法構築家屋仍非常少見,較顯著的例子則如非洲衣索比亞南方洲(SNNPR)城查(Chencha)外圍地區道梓族(Dorze),以竹編結構包覆象腿蕉(Ensete glaucum)纖維皮層的部落民居。

事實上在進行建築的構築時,人們往往會選擇最容易取得的材料去製作最堅固耐用的構造,這也是為何千百年來亞洲長時間以木造樑柱系統為主,歐洲則以疊石砌築系統為主,直到近代因技術的發展才大量使用鋼鐵與混凝土的構築系統。但無論木造樑柱或是磚石砌築,東西方都發展出屋瓦頂蓋、各種外牆廊檐以及可以開闔的門窗,以適應環境的各種變化。純粹「編織」的構築系統或許因為細部上難以處理斷水避雨的問題,以及編織技術本身難以操作較硬質的材料等問題,所以才未在建築中被人們大量使用。

近年來在永續性成為當代環境發展首要議題的驅動下,建築領域也不斷的湧現一股以自然素材為主要營建材料的力量。這之中除了以大斷面集成材樑柱以及CLT(Cross-Laminated-Timber)多層次實木結構積材工法領航了當代木構的發展外,竹材建築也在亞洲許多國家出現多樣性的範例。例如位在峇里島知名的綠學校(Green School)與綠村莊(Green Village),以及負責其營建與設計的IBUKU工坊近年來在烏布地區持續執行的幾個竹造旅宿。位在清邁的CLA(Chiangmai Life Architects)建築設計事務所及其CLC(Chiangmai Life Construction)營造廠,一如峇里島的IBUKU工坊擁有腹地廣大的竹材加工工廠及營建班底,也在清邁為主的泰國各地營建了各種類型的竹構造,他們的特色是結合夯土牆的系統,以大地建築(Earth Architecture)的概念推動竹建築的發展。位在越南的Vo Trong Nghia Architects(武仲義)建築師事務所可說是近年來亞洲建築圈最熱火的一位建築師,他在越南的許多案件中運用竹構造,成功的營建出許多大跨度的公共建築。在台灣則有大藏建築師事務所(甘銘源與李綠枝建築師)於2013年的雲林農業博覽會設計了多座竹構造服務設施,這些設施現今依然保留在轉型後的農博生態園區內,成為台灣近年來極具指標性的竹建築教案。

若把王文志的作品與上述的四個建築團隊的竹構建築相較,可以發現王文志的竹構與其他四組團隊在竹「構築」(tectonics)的表現上有著不同層次的顯現。以大藏的農博設施來看,雖然園區中有多座竹構設施各自以不同的構築方法呈現多樣的造型,但主要的思維是將竹管前後以鋼索加束並灌入水泥預埋金屬芽棒,使之成為桁架 (Truss)系統中如單元鋼材般的剛性構件運用,少數棚架則是如同樑柱與網格框架搭配的構法。武仲義的大型的竹構則多融合樑柱、網格與桁架系統,配合「團結力量大」的竹筷子原理,將許多竹管併合拘束,使其結構斷面加大,以形成較大的空間跨度。 CLC與IBUKU的竹構也多運用類似的結構邏輯,達成各種挑空多變的空間樣式,雖然在大型棚頂的構造上可以見到許多竹管交錯形成的網格結構,但嚴格說來也僅是一種編織的意象,以構築的角度而言並非真實的編織。

而王文志團隊的作品與其他團隊最大的不同就是其追求以真實的「編織」構築這些大型空間,這樣的構法在技術上較接近傳統竹籃竹器的放大版,在工藝技術上與上述其他團隊有著本質上的不同。一如這次展出的《庇護所》,從廊道乃至主要的空間都具體的呈現出竹材編織技術作用於空間氛圍的影響力,人們穿梭其間,可以充分感受到置身於一座手工編織的大型空間容器之中,在視覺與觸覺上都牽引著感受性。即使在第二座庇護所的結構上運用了許多六公分以上直徑的竹管作為垂直支撐結構,也盡力地以各種傾斜錯落的角度呈現自由的造型意象。雖然從構築的角度而言是類似卑南族少年家屋的吊腳樓竹管結構,但造型語言上明顯散發著不同的感受。

若從上述的比較,可以清楚的從建築構築的角度理解王文志團隊作品的特點,前述第二座庇護所外皮爆炸般的亂編竹片更是像分水嶺般的,其「構築」的目的清楚的指向空間構成以外的造型感受性上。值得注意的是,要做到這點需要的不止是一支精熟於竹工藝或竹構造的營建團隊。王文志在家鄉梅山以親友為骨幹,利用農忙之餘組成彈性編組的幼葉林工作團隊,以這樣的工作隊模式,以及長時間的合作,精熟了王文志個人創作欲望發展出的竹空間編織構築術。從第二座庇護所表面的這些亂編竹片便可以更清楚地理解,王文志做為一位以空間為媒材的藝術家,其思考空間與建築的角度與一般建築創作者落點上的不同。因為從一般建築思考的角度而言,這些亂編竹片絕對不是有效率遮風避雨的建築皮層,但對王文志的心靈建築而言卻是以視覺牽引感受性作用的必要構築元素。

本次作品中文名稱的《庇護所》,在英譯中如果翻譯成"shelter"這個字,它像是有別於人類住所的”dwelling”(居室)或是 “house”(房屋);它對應的較像是把人類視如動物,一如動物對巢穴的需求,是一種更接近生物本能的空間基本需求。但王文志選擇了“Sanctuary”這個字,在英文中兼具了宗教性的聖堂與庇護的雙重意義,使得它更清楚地指向了其作品中持續在意的心靈空間。但也許解讀王文志這系列作品的最好方式,該是以”shelter”這字為基礎,以竹、藤等回歸自然的材質想像,將人們的身體置入一更加生物性的空間,進而選擇了「編織」為構築術,去織造出一種“Sanctuary“,達到他想像中心靈安置的聖堂。從這樣的角度,也同時能清楚地看出王文志的”Sanctuary”之於西方建築史中石造的”Sanctuary”的差異。雖然同樣作為心靈的庇護所,但王文志的作品將人們推向一種更原始的身體與空間想像。

在王文志的心中,也許正是因為希望建築中能充滿了風、水等自然元素,希望這些元素能像呼吸般自然浸透建築,也一直保持著對竹子作為一種建築造型語言,能在建築構成的同時也保有造型自由表現的渴望,更對人在竹空間中能以身體五感啟動第六感的心靈作用有著豐富的體會與理解,諸如《庇護所》這樣的空間,才會一座一座不斷的在我們的眼前築起,透過一根根自由自在的竹管、竹板、竹片、竹篾在虛空中交織而出,湧出藝術家創作力旺盛的心象之中,讓人們有機會在城市的喧擾中,走進這一座座心靈建築,沐浴在最接近自然的人造空間之中。



原文刊載於 王文志個展《庇護所》展覽專輯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