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osix
期待台灣當代建築創作的新視野—從第四屆X-site談起
原文刊載於2017年〈現代美術季刊〉 Vol. 185
構築・編織・庇護所
原文刊載於 2017年王文志台北市立美術館個展《庇護所》展覽專輯
邁向建築作者論—實踐大學建築教育的前瞻與回顧
原文做為序文刊載於實踐大學六十週年特刊《幸福建築藍本》。時任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系主任,本身也是前身室內空間設計學系的畢業系友,以自身的經歷與記憶及學校行政單位協助勘誤的資料作成此文,為這個特殊的建築教育體制留下一點歷史紀錄。

大量交織之對照記
原文刊載於2016年〈現代美術季刊〉 Vol.182 。當年受林平館長邀請以子策展人身份於其擔任總策展人策劃的「舞弄珍藏」展覽中,策劃了其中一個子展覽。這篇文字受現代美術季刊編輯邀請,為這個展覽留下一篇詳細的策展概念說明。
從建築美感的認知作用談SUEP.作品背後的美學與道德議題
原文刊載於〈ta台灣建築雜誌〉 2015年5月 Vol. 236
關於藤本壯介作品中的許多許多許多……
本文原發表於2014年/台灣建築雜誌5月號/第224期
一個關於建築師的小故事
本文原刊載於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2013畢業班作品集「人入冂」
夜市人生:臨江街夜市的設計介入與思考
本文是受2011年La Vie十月號邀請,以紙上設計方案搭配設計構想的方式,針對台北臨江街夜市進行模擬設計。

台北鐵道文化園區2030/一則關於鐵路台北機廠命運的城市寓言
這篇文章寫於 2011 年,當時受邀發表於「都市酵母」的網路論壇。2025的7月31日國家鐵道博物館將迎來第一階段的開放,這篇文章中提及的城市寓言有些將成為真實的未來故事,有些恐將只能繼續留在這文章中成為看不見的故事。
台北外送便當城市?
這篇文章寫於 2011 年,當時受邀發表於「都市酵母」的網路論壇。那時外送平台尚未出現,但電話叫便當已是許多上班族的日常。文章從台北新興社區的飲食空間觀察出發,思考都市計畫與市民飲食供給之間的關係。2025年的今天,對照如今業已成為都市生活日常的外送文化,文中呼籲都市計畫應注意市民基本的飲食需求的呼聲,不知是否有人聽…
從市場開始,面對台北城市管理的複雜性
這篇文章寫於 2011 年,當時受邀發表在「都市酵母」的網路論壇。事隔多年,台北的市場生態與城市面貌已經歷許多變化,但文中所探討的「市場」所承載的生活複雜性與空間挑戰,至今仍相當值得反思。從傳統街市、示範市場到假日市集,這些看似日常的場所,實際上蘊含著城市管理與公共空間設計無法簡化的層層紋理。
找回那個可以曬曬棉被的美好時光
這篇文章寫於 2011 年,當時是受邀發表在「都市酵母」的論壇。十幾年過去了,台北在「都市更新」政策下變化劇烈,高樓一棟棟蓋起來,慢慢取代了原本那些熟悉的步登公寓。文中所描繪的屋頂生活場景——曬棉被、烤肉、賞月、鄰里交流——如今看來像是再也回不去的時光。